昨天中国佛教协会官网再次发文,谈论“释永信挪用、侵占项目资金、寺院资产,涉嫌刑事犯罪”之事。
![]()
其实,还有养情妇和私生子丑闻。释永信被查时的公告写得清清楚楚。
文章称释永信“严重违犯佛教戒律,给少林寺的管理和佛教领域正常秩序制造了混乱,对佛教健康传承造成了障碍,给全国佛教界抹了黑。” 这个措辞可以说是非常的严厉!
文章还有这么一句话:“任何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没有法外之地、法外之教、法外之人。”
这是不是也在暗示,之前那么多年释永信一直享受着“超越法律的特权”,以至于成了那个“法外之人”?而其领导下的少林寺也成了“法外之地、法外之教”?
释永信出事后,有网友翻出1997年香港TVB版《天龙八部》里的一个桥段,一度火爆全网。由李国麟饰演的“鸠摩智”讽刺玄慈方丈私生虚竹的那台词更是成了当下现实的最好注脚:
“少林寺年原来是一个暗藏春色、藏污纳垢之所”。
虽然人们早就知道释永信有问题,不简单,但恐怕没人想到这个“酒色大和尚”的陨落竟然来得这么快。
![]()
早在十年前,释永信就曾陷入一场风暴。一则署名“少林寺知情人士释正义”的网帖公开举报,释永信有2个户籍和2个身份证,并有情妇,还有私生子女。
但当时的少林寺说这是“恶意编造的侮辱、诽谤”,并且还报了案。当地也组成了一个调查组,进行了一番调查,调查的结果是举报内容不真实。
释永信躲过了一“劫”,但十年后,该来的还是来了。“掩盖的事,没有不露出来的;隐藏的事,没有不被人知道的。”上天是公义的,是欺不得的!
很多人痛斥释永信“道德败坏”,称之为“佛门败类”,“把佛教的神圣,变成了脏污的地下室”。这说得没错。 释永信品行确实有严重问题。
可是,从释永信昔日的大红大紫,再到今天的跌落,难道仅仅是其一个人的问题吗?
释永信的问题,不仅仅是“道德败坏”那么简单,更是一个怪胎。
有人感慨:“佛教商业化,伤了信仰,毁了清净。” 可是,我们还要继续追问,是什么催生了这种商业化?
看看释永信在袈裟下拓展的商业帝国,都是金钱开路,每年除了巨额门票收入,还有香火钱、功德箱等营收项目。
另外,还进军许多原本和佛教不沾边的商业领域,从中大肆吸金。每年的产值都是以亿为单位进行计算的。
稍微想一想,这是多大一块肥肉。而这仅是一个释永信就能搞定的吗?没有权力和资本的介入和运作,光靠释永信一个人能施展得开吗?
所以说,释永信给人开光、偷养情妇、侵吞挪用寺庙资产,这些还只是表面现象,是冰山之一角。更大的问题是隐藏在那座冰山下面的利益纠葛、权力腐败,更值得人们去正视。
当权力和资本介入宗教,绑架宗教,利用宗教,一定会激发人性里更大的贪婪,为各种腐败提供温床。这也是佛门商业化、寺院公司化、和尚职业化背后必然有的东西。
而这不独是佛教的问题,也是任何一个宗教都可能遇到的。比如,西欧为何会爆发宗教改革?导火线就是由臭名昭著的“赎罪券”买卖引爆的。
所以,释永信这个怪胎的膨胀,不只是一个人的问题,而是权力、资本和宗教掺和在一起的必然结果。而释永信的栽倒,只是揭开了这个体系运行的盖子而已。
对普通人来说,释永信这件事有什么教训呢?曾在网上看到有佛教信众感慨:“走进寺庙先买票,捐钱才能求心安,佛门净地似乎成了‘商业场所’。”
拜佛真的能让你发财吗?有句话说的好,如果拜佛有用,你连寺庙的门槛都进不去。
当你带着这种功利心去烧香去投功德箱的时候,你其实已经成了某些人的提款机。有的人就是把信众的“虔诚心”当成了赚钱的工具。 要不然,释永信怎么能过上纸醉金迷的方丈生活?
释永信确实也是一个讽刺,忙碌了半生,积攒下万贯家财,“世人行动实系幻影。他们忙乱,真是枉然;积蓄财宝,不知将来有谁收取。 ”
出事前释永信平均每天发1.5条微博,指导人们怎么修佛修心,也算是一位网红。可是他“度化别人,自己却深陷红尘的欲望陷阱,怡然自得”。而这不正是那些没有真正改变生命的宗教人士的真实写照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