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字不易,请勿搬运,全网维权!)
我以前一直觉得,“坚持”是个特别好的词。
上学时,老师告诉我们,坚持就是胜利。工作后,各种成功学文章也在反复强调,只要你死磕、坚持,就一定能成功。
我也一直这么要求自己。
学英语,就算再困,也逼着自己每天背100个单词。
健身,就算再累,也规定自己每周必须去三次健身房。
我把这叫“自律”,并为此感到骄傲。
但结果呢?
单词书背了不到三分之一,就再也没翻开过。
健身卡办了好几张,最后都丢在了一边。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为此自责。
我觉得,自己就是个意志力薄弱的失败者。
直到后来,我观察了很多真正把一件事做成的人,又看了些心理学的书,才慢慢颠覆了我过去的认知:
一件事,如果你需要靠“坚持”才能做下去,那你大概率是做不成的。
1
“坚持”,意味着你在跟自己“对抗”
你什么时候会用到“坚持”这个词?
“唉,这份工作太没意思了,但我得坚持下去。”
“减肥太痛苦了,我一定要坚持住。”
你发现没?“坚持”这个词出现的场景,往往都伴随着痛苦、忍耐和对抗。
它意味着,你内在的某个部分,其实是极度不情愿的。
这就好比,你身体里住了两个人。
一个“理性的你”,拿着小鞭子,声嘶力竭地喊:“冲啊!为了更好的未来,必须做这件事!”
另一个“感性的你”,瘫在地上,满脸委屈地说:“我不要,我好累,我好痛苦。”
你在做的,不是一件事,而是在打一场消耗巨大的“内战”。
你的意志力,就像是那个挥鞭子的手,总有酸了、累了、挥不动了的一天。
而一旦你松懈下来,那个被压抑已久的“感性的你”,就会立刻报复性地反弹。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节食,一旦破戒,就会疯狂暴饮暴食。
因为那个被压抑的“渴望”,终于找到了反扑的机会。
靠意志力去对抗天性,就像用手去堵洪水,迟早会决堤。
2,
高手做事,靠的不是“坚持”,而是“上瘾”
那问题来了,那些真正厉害的人,难道就不痛苦吗?
我后来发现,他们不是不痛苦,他们找到了一种方法,把枯燥的任务,变成了一场好玩的游戏。
我认识一个写作圈的大神,十年如一日地更新,写出了好几本畅销书。
我问他:“你怎么能坚持下来的?不觉得枯燥吗?”
他说:“不觉得。我把它当成打游戏。写文章有种‘打怪升级’的感觉,让我上瘾。”
他的驱动力,不是来自“你应该”,而是来自“我想要”。
心理学上讲,能让人持续行动的,是“即时正反馈”。
你跑完步,立刻感觉身体轻松了,这就是正反馈。你写完一篇文章,发出去有人点赞,这也是正反馈。
高手们都擅长给自己设计这种“反馈机制”。
他们会把一个宏大的、遥远的目标,切碎成无数个小到可以立刻完成,并能马上获得成就感的“小任务”。
他们不是在用意志力坚持,而是在享受一个不断获得奖励的游戏。
3
别再问“我该如何坚持”,要问“我该如何设计”
如果你现在有一件很想做,却总也坚持不下去的事,别再逼自己了。
你真正要做的,是停下来,重新审视和“设计”这件事。
你可以问自己几个问题:
第一,我做这件事,有没有“内在动机”?
我是真的喜欢,真的好奇,还是只是因为“别人都说好”、“我觉得应该做”?如果找不到内在的热爱,那不如趁早放弃。
第二,我能不能把目标,拆得更小一点?
别再定“一年读50本书”这种吓人的目标了。改成“每天睡前,翻10页书”,是不是感觉轻松多了?小到不可能失败的目标,才是最好的目标。
第三,我怎么给自己制造“爽点”?
做完这件事,我能给自己什么奖励?这个奖励,必须是你真心渴望的,而且要马上兑现。把痛苦和快乐,像这样捆绑在一起。
第四,我能不能创造一个“自动驾驶”的环境?
想跑步,就把跑鞋放在床边,让你睁眼就能看到。想看书,就把书放在沙发上,而不是书架上。让好的行为,发生得更容易。
当你把关注点,从“如何用意志力坚持”,转移到“如何用巧妙的设计让自己上瘾”上时,你会发现,很多事情,根本不需要“坚持”。
它会像吃饭、睡觉一样,自然而然地发生。
别再把“坚持”当成一个褒义词了。
它往往是你内心在发出警报:你现在做的事,可能不适合你,或者,你做事的方式出了问题。
真正的自律,不是用蛮力去对抗人性,而是顺应人性,用智慧去引导它。
愿我们都能找到那件让我们“上瘾”的事,然后轻松地、愉快地把它做成。
喜欢文章请点个赞、收藏或者转发,欢迎在评论中发表观点,多谢支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