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
商家推出的例如
“打卡0元学”“打卡0元购”等
打卡返现活动屡见不鲜
然而
实际中
商家常擅自更改规则
设隐性门槛、返现缩水
让承诺成空谈
近日
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
发布消费提醒
案例
据央视新闻报道,张女士为孩子报名了“购买两年课程,600天内打卡552天即可返现”的活动,客服称只要孩子坚持学习App课程并打卡,两年2898元的课程费可全额返还,还附赠教辅礼盒、词典笔等礼品。
但是,当张女士完成552天打卡后,机构却以“家长代打卡了两节课”为由拒绝退费。最终,法院认为现有证据不足以证明学员在案涉课程学习过程中存在代打卡的情形,判决机构返还2898元。
很多商家推出“打卡0元学”活动吸引用户。广告截图
江苏省消保委指出
商家若只是将“打卡0元学”等口号停留在营销宣传上,实际执行中却不兑现,则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违反相关法律规定。
《民法典》第四百九十一条第二款和第五百七十七条明确
当事人一方通过互联网等信息网络发布的商品或者服务信息符合要约条件的,对方选择该商品或者服务并提交订单成功时合同成立,但是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江苏省消保委指出,商家在网络平台发布的包含打卡返现活动规则的服务信息属要约,消费者下单购买后合同成立,双方均须履约。若消费者达标而商家拒绝返现,则违反了双方合同约定,应承担相应违约责任。
江苏省消保委表示
诚信是商家的立身之本
一旦作出承诺
就应恪守契约精神
如约履行
记者曾梳理发现
“打卡0元学”背后
隐藏着各种“拒不兑现”的套路
一是强制关停账号
如,2020年8月,北京市教委曾曝光,北京渔塘软件科技有限公司旗下产品大塘小鱼App以课程“笃局”,打卡返“笃金”(现金)等方式开展营销活动,诱导家长购买课程,但活动开始后,公司未征得家长同意强制关停账号,引发大量投诉,造成不良影响。
二是擅自改变打卡规则
某些平台为了阻止返现,频繁升级App,使出一系列“招数”:每次强制要求实名认证,必须上传孩子的身份证才能继续打卡;设置标准极高的打分环节,恶意压低分数;限制打卡时间为朝九晚九,超过时限无法打卡。
三是直接宣布无法兑现
某些平台在面对众多用户的返现要求时,先是“拖字诀”,称系统崩溃;最后直接公开声明无力返还奖学金。
此前,记者调查还发现不少在线免费培训课程噱头很大,但培训机构往往没有资质和证书,更没有教育部门的监管和评估。有的免费课程都是基础知识,在网上一搜就有;有的涉嫌虚假宣传、欺诈、侵犯他人版权等违法行为。
业内人士指出,只要免费课程宣讲的内容声称能让你发财、改命的,都得守住钱包。这些就是骗局,参加此类直播、社群活动,小心有“托”。
福建省宁德市市场监管局提醒消费者,关于“0元学”实际支付可能远远高于原价,背后可能涉及诱导、变相高利贷、软暴力催收乃至涉及犯罪问题,要特别警惕。
福州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秘书长吴波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指出:
这些“0元学”免费培训是基于大数据分析培训广告精准推送大量出现的,但培训机构良莠不齐,个别不良机构通过低价课程引流、虚构师资、夸大宣传,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
江苏省消保委建议:
经营者应基于公平原则制定活动规则,宣传时确保清晰透明、无歧义,并充分说明提示,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合同约定,依法履行合同义务。
相关部门需加强打卡返现营销模式的规范引导和监督管理,严惩虚假宣传、承诺不兑现等失信行为,维护诚信公平的市场环境。
消费者在参与此类活动时要提高警惕,尽量选择可靠的品牌商家,详细阅读活动规则,明确返现条件、打卡要求、时间节点等关键信息,充分了解条款内容后再决定购买;注意保存活动宣传页面、打卡记录、支付凭证及沟通记录,遇到侵权行为时积极与平台协商和解或投诉维权。
中国消费者报新媒体编辑部出品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中国消费网
记者/薛晶晶
编辑/李晓雨
监制/何永鹏 任震宇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2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 - 88315438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