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匠山行记(ID:gh_d836161f0f54)
本文已获得授权
当建筑开始讲述烟火气的故事
混凝土与钢筋便拥有了体温
在城市发展的滚滚浪潮中,传统菜场承载着城市生活的厚重记忆与烟火气息。曾经,它是城市中最具人气的地方,每日清晨,熙熙攘攘的人群穿梭其中,讨价还价声、吆喝声交织成一曲生活的乐章。
难怪有人说,若要触摸一座城市的灵魂,去它的菜市场吧。水灵的本地时蔬散发着泥土的清香,案板上还带着体温的手工肉糜,角落里热气蒸腾、香气四溢的祖传小吃摊……
这里不仅是食材的集散地,更是风土人情的活态博物馆。
摊主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顾客熟稔的购买习惯,口耳相传的烹饪秘诀,都在方寸摊位间流淌,无声地诉说着最地道的城市故事,凝聚着无可替代的在地文化精髓。
然而,时代的车轮轰鸣向前,从不因留恋而放缓。 新兴业态的冲击、消费需求的巨变以及自身设施与模式的陈旧,让传统菜市场陷入了发展的泥沼。
但总有些微光,在瓦砾间悄然萌发——当建筑师的笔触转向斑驳的摊台,当空间叙事重新编织人与食物的联结,那些被遗忘的市井角落便开始苏醒 ……
01
苏州·双塔市集
烟火气的精致化与多功能共生
双塔市集的前身即为建于1998年的双塔菜场,是姑苏区的老菜场之一。其实,改造前的双塔菜场内窗明几净,并不存在严重的脏乱差现象,基础设施保持相对完好,菜品种类较为齐全的同时还配有及其他生活服务摊位。
▲ 改造前的双塔市集沿街生活服务店铺
也许单从居民或者游客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菜场完全没有改造的必要,但改造团队有更深层的考虑:我们要完善的不仅是菜场的设施,我们更希望它成为一个2500万人古城区核心的缩影,让更多鲜活的面孔走进双塔市集。
在这个菜场遇见苏州、认识苏州、理解苏州,让老苏州人可以在这里回味苏州。这便是改造的初衷。
因此,双塔菜场改造不仅仅是针对里面的摊铺,不仅仅是基础设施的再次完善升级,更多的是在整个建筑空间的功能上做了叠加,保留温情的生活气、人情味的同时丰富业态构成,让人民生活品质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
▲ 沿街店铺
此次改造还与东方卫视《梦想改造家》进行合作,节目组坦言,在极具历史感的街区中还原每家每户的餐桌和邻里之间的微妙关系,不光要懂设计,还要懂美食,懂这种具有烟火气的苏式生活和中国式的生活,挑战性十足。
我们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所以我们不断追逐远方的风景,时常会忘了家里的味道。不过在有的人心中,家的记忆总是挥之不去。
双塔市集项目整体改造与室内设计团队内建筑以“家的方向”为设计理念,力图还原老苏州的记忆、留住苏州人的时令饮食等习惯。
▲ 与周边环境的融合
同时,沈雷老师希望这里是一个孩童能学到知识的博物馆、一个充满市井气的市集、一个年轻人聚会的场所、一个能容纳各样展览活动的场所。所以,双塔市集里新增了苏式小食、书店、咖啡店等元素。
双塔市集改造前,内部空间结构扁平而单一,外部沿街车辆随意占道,十分拥挤。改造后,外部空间规划了非机动车位的同时,内外整体空间得到了全新的规划升级。
▲ 双塔市集原外部空间
室内的菜场部分还是以中间的蔬菜区为主,杂货干货、粮油、冷冻生鲜、禽蛋类、水产类等品类分别分布在东、北、西三侧。南侧沿街的地方,原先呈长条状分布的杂货店、钥匙铺裁缝铺等生活服务店铺现在以叠加排列的方式聚集到了西侧。
▲ 双塔市集内外空间分布图
这样一来,沿街处不仅能新增花店、咖啡馆、茶馆及熟食铺,还能让人们拥有一处可以坐下来享受美食和感受旁边卖菜区烟火气的堂食区。
而腌腊等店铺现在也转移到了生活服务店铺所在的西南角,原本在入口处的卤味、周处的空间变成了小食天堂和文娱舞台。
▲ 烟火气
▲ 沿街店铺
02
广州东山肉菜市场
彩色,诗意的日常
奥默默工作室近期被委任承担广州新河浦历史文化街区地城市更新项目,并完成了东山肉菜市场的建筑室内景观一体化设计改造。
传统空间更新的意义不仅在于物质性的场景,也是对于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场景之重构。一个重新焕发生机的历史场所,融入使用需求和当代生活方式,就是对于传统菜场文化的再定义。
在城市高速发展的今天,菜市场成为链接社区情感的重要场所,以“民以食为天”串联起来的烟火气,在菜市场得到集中体现,同时,其解决了外来务工者工作需求的社会问题,成为城市保持多元化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 项目鸟瞰象征
与其他类型城市微更新相比,菜市场更新改造更重要的是解决日常性问题,让周边使用者能够放松地社交,增加邻里沟通机会,为人气、烟火气的聚集提供更轻松氛围,从而激活社区文化,增加归属感,焕发活力。
▲ 入口设计
试图用日常的一天来比喻城市的兴衰,那么,她的历史似乎很短。可人类的创造从每日的生活中而来,城市应是有一种恒久的引领,日以继夜。
▲ 区位图
项目所在地东山片区(今新河浦历史文化街区)坐落于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广州城,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华侨在此投资建设,为原本寂静区域带来经济商业活动,成为繁华之地,发展至今,遍布政治、文化名人故居,是广州的近代文化名片。
▲ 近代广州的红色文化和岭南民俗
传统的岭南风光,骑楼街等近代文化景观透露的华侨开发历史,红色文化旅游等全球化现象,以及居民聊天、买菜等市井生活场景,共同述说着城市“日常性”的生活。
时光流转,繁华不息。
▲ 行人观察
临近东山肉菜市场的龟岗大马路,这条近代的商业街道在20世纪中旬时商业贸易活动便已频繁,道路两边的传统骑楼建筑成为重要的空间特点,也形成了特征明显的建筑风貌。
菜市场的前身,即因社区自发性的建造而出现于两栋居民楼间,在服务于居民的同时,也体现着不可或缺的日常生活气息。
▲繁华的商业氛围
以三大会址历史文化区构成的红色革命建筑文化、侨资开发社区蕴含的侨资文化,以及龟岗大马路商业街为主的市井生活,共同构成设计依据来源的三条线索。
设计团队合理处理三种文化间的关系。在提升基本品质的基础上,做好文化再塑造成为此次设计的重点。
▲ 拥挤的公共空间
在主入口处增加醒目雨棚,采用广州传统缓顶宽檐建筑形态,提升整体标志性,膜结构选材轻盈,呼应广州气候特点。
入口进行空间梳理,清理了违章搭建,扩大空间,形成一个放大的空间节点,在其中植入公共艺术装置,满足通行要求的同时,增加休憩空间,同时预留出社区艺术共创空间,为未来引进更多商业创造条件。
▲ 入口设计
设计在沿街立面加建了一组传统骑楼空间,提升建筑立面形象同时,增加避阴、停留的交往空间。“骑楼”空间采用拱廊形态,起到丰富空间作用。
广州常见的骑楼底层沿街面后退日留出公共人行空间,提供了一种可停留驻足、聊天的灰空间,是非常典型的岭南空间形态,适合当地炎热的气候条件。
▲ 骑楼形态设计
▲ 入口广场
同时,也设置为复合性功能空间,也可举办一些与商业有关的艺术活动,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为丰富周边社区功能提供空间上可能性。入口处采用彩色水磨石掺杂彩釉玻璃材料,呼应了广式彩色玻璃窗的传统文化元素。
▲ 市场内部
设计团队重新梳理原有市场内部通道,碉楼冷巷是广州园林典型空间形态,在对传统冷巷空间进行研究,对通道顶部采光进行调整,优化原先杂乱的内部空间,梳理招牌设计后营造更舒适内部空间。
▲内部繁华景象
传统空间更新的意义不仅在于物质性的场景,也是对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场景的重构。一个重新焕发生机的历史场所,融入使用需求和当代生活方式,就是对于传统菜场文化的再定义。
03
宁波春风市集
基于生活方式的街区盘活
项目位于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蛟川街道社区。随着现代人消费模式的转移,线上商业对线下商业的不断冲击,裙楼商业举步维艰,裙楼商业的建筑使用与维护也近乎停滞。
附近居住人群的组成以及他们的真实需求,是盘活这一区域的关键因素。由于周边人群多以老人和拆迁人员为主,生活采买、休憩休闲是其主要诉求,因此我们将菜场与小尺度公共空间--口袋公园引入街区,用生活方式重新盘活该区域。
▲ 建筑鸟瞰
“链接”是本次项目的关键词之一,不仅是用新“建筑”与原街区之间建立起新的联系,更是链接“商户”与“邻里”。
儿时生活在农村那段日子,最期待的就是集市日的到来,步行五公里,去到一条自然形成的市集,琳琅满目,充满香气的包子铺,清汤铺、揣着5块钱,就可以自在一上午。
自然形成的集市区别于城市中标准化的菜市场,它更多的是菜农自由地选择摆摊的时间和位置,人与人之间的物理与心理距离非常近。
▲ 链接“商户”与“邻里”的集市
对于一个商业来说,持续的自然流量是很重要的,我们尝试从生活本身最基础的需求去找解决方案。用回归“村”的概念,去置入一个“村头”。
“村头”的小卖部是最聚集人气的地方,茶余饭后,八卦闲聊,我们尝试打造一个类似“村头”一样的街区,去重新梳理这样一条街。既可以解决居民的生活所需,饿了可以吃碗馄饨,空闲时能晒晒太阳,聊聊八卦,成为一个能“聚气”的地方。
▲ 打造“村头”一样的街区
围合起来的集市总有些距离感,我们尝试换一种方式,预留了“点状”散摊位,一个月中有几天可以成为自由集市的状态。中央做了微型的口袋公园,老人、小孩、年轻人都可以使用。
现在居住小区模式,人实际上是很难聚在一块的,有了这个可以驻留的点,人们可以在买菜的中途停下来,唠嗑、闲聊,久而久之彼此熟悉。
▲ 点状摊位
▲小型口袋公园
整个项目实际上有 770㎡是商业租赁的业态,其它 1000㎡是公共开放空间。项目分为两期,方案从确认到一期落成只有 25 天,70% 的构件是在工厂预加工的,30% 是现场施工。
第一期做了一个屋檐,将原始裙楼的商业空间部分进行了退让,100 米的裙楼,从商铺往内退了 1.5 米屋檐悬挑 1.5 米,形成一个3米宽的半户外空间。这个空间既能遮风挡雨,又与内部的商铺连接,形成新的微型社交场景。
▲半户外空间
▲项目平面图
第二期则是在现有的景观基础上做“微改动”,增加户外雨亭,在石凳上加小桌板等,用最轻微的改动,提高舒适度与体验度,增设更多的使用场景。
▲雨亭结构图
雨亭选用了玻璃钢格栅与夹胶玻璃的组合,当光落下时,同个格栅进行一层柔化,避免阳光直射。同时使用者的视线向上看时能弱化周边杂乱的高层环境,形成舒适的视觉体验。
结语
我们需要指出,更新后菜市场能够成为文旅目的地,根本在于“落差感”,其所具有的文旅价值,在于真实和鲜活的生活烟火气,在于在地文化的集中展现,这是真实需求的自然生长和延续,而非空泛的追逐。
真正具有「烟火气」的菜场、商业、街区,是能够长期维持活力的,也自然具有深度旅游的价值。
纵观双塔市集及其他案例,菜市场更新绝不是单纯的硬件提升,文化元素的堆砌展示,也不是空间形态的变化,老摊主换个崭新的空间继续摆摊卖菜。
成功的更新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改造,更是对城市生活方式变迁的再生式回应,需要在“在地性”(尊重本土基因)与“再生力”(创新激活生命力)之间寻求动态平衡。
一切崭新之力,才是菜市场也是所有城市更新的根本契机。每一个成功的项目,都不是复制来的,而是要根植在地文化、社区生态,进行系统化的“再生设计”。
相比其他城市更新项目,菜市场最具优势的一点是,只要你还爱生活,就一定是会爱上它。
资料引述:
1. 《 苏州双塔市集正式开业、《梦想改造家》播出,为你指引“家的方向” 》
2 . 《 日常中的斑斓诗意:广州东山肉菜市场改造 / 奥默默工作室 》
3.《 春风市集 / 直距建筑设计 》
编辑| 郭童心
责编| 王梓宇
初审 | 袁兆童
终审|黄 山
- End -
内容合作:微信chenran58,
|免责声明|
本文转载自:匠山行记
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文章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 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