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襄城县通过无人机
向玉米田投放生物防治蜂球,
开展今年第二次“以虫治虫”行动,
科技赋能让玉米田迎来了
特殊的“守护者”。
在襄城县库庄镇李吾庄村种植大户余兵华的玉米田上空,一架植保无人机在机手的操控下腾空而起,在玉米田上方低空掠过,一个个赤眼蜂球被精准抛洒到玉米地里。今年是襄城县首次在玉米田里采用“以虫治虫”生物防控技术,通过科学释放赤眼蜂,利用其寄生害虫卵的特性,可有效抑制玉米螟等鳞翅目害虫的孵化率,从源头上减少虫害发生基数。
襄城县库庄镇李吾庄村种植大户 余兵华
我身后是今年种的玉米地,下午往玉米地里投的赤眼蜂,由无人机播撒的,也比较快、省时,投下去二到三天都已经形成了,如果这次比较成功的情况下,我以后会向生物防控这块儿倾斜。
赤眼蜂是玉米螟的“专属克星”。这些赤眼蜂能通过玉米螟产卵时释放的信息素精准定位,把自己的卵产在害虫卵里。等赤眼蜂幼虫孵化后,就靠吸食害虫卵液生长,害虫卵根本没机会孵化成幼虫,从源头遏制虫害。
襄城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 马平娜
今天我们第二次投放赤眼蜂蜂球,1500亩地,预计投放6000颗,通过投放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减少面源污染,能够提高玉米品质,减少化学农药残留。
这场由科技与生态共同书写的
“治虫故事”,
正为襄城县带来丰收的新期待。
本文为原创作品 未经允许 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本文为许昌零距离原创作品,凡标注“本文为原创作品 未经允许 不得转载“的,一律禁止转载;凡未标注禁止转载的,转载时需在正文开篇位置准确标注来源“许昌零距离”,并完整标注原作者、编辑人员信息,链接原文地址;引用内容不可断章取义、过度解读或误读;引用的图片及视频资料不可进行剪裁、剪辑处理。如违反上述情况,一律按侵权处理。
来源:许昌零距离
编辑:张玉
审核:郝晓莺
监制:杜民
扫码联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