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今年已经出伏了,但是酷热依然在!特别是晴天,中午也有三十八九度的高温天气!也难怪现在很多人都再说:自己的命都是空调给的!
不得不说,现在的三伏天是真的很热,的太阳跟下火似的,坐在空调房里都嫌热。这时候总想起小时候,村里别说空调了,当时风扇都是稀罕物,并不是家家户户都有的,可那会儿的夏天,好像没这么难熬。
那会儿的农村,自带“降温系统”。农村到处都是树木,村前村后全是树,房前屋后也被树木包围了,老槐树、大杨树遮天蔽日,走在村里的小路上,脚底下都是凉丝丝的树影。
不只是有树木,还有很多的河流,湖泊,或者是水塘等!
记得我们村里的东头有条小河,河水清凌凌的,白天妇女们在河边捶衣裳,男人们光着膀子摸鱼,水汽一蒸,周围的空气都带着湿凉。当时出去干活回来,不是马上回家,而是到河边的大柳树下坐一坐,就像是一台大风扇,一会儿就变得凉快了!
另外,当时农民住的房子也有关,帮了我们大忙!当时基本都是土砖瓦房,墙是实打实的土坯或青砖,非常的厚实,而屋顶铺着厚厚的瓦片,太阳再毒,屋里也比外头低好几度。
不像现在,村里的树砍了不少,小河也浅了,水泥路晒得烫脚,还有就是钢筋楼房,里面就像个大蒸笼一样,能不热吗?
七十年代那会儿,村里还没通上电,可夏天的热,跟现在不是一个路数。
那会儿是“晒人不焖人”,白天太阳底下确实烤得慌,可只要往树荫里一钻,立马就凉快了。
老太太们搬个小马扎坐在槐树下,手里摇着蒲扇,东家长西家短地唠嗑,蒲扇“呼嗒呼嗒”扇着,不光扇走了热,还扇走了蚊子。
到了傍晚,太阳一落山,热气就跟着散了,不像现在,城里的楼跟蒸笼似的,晚上照样焖得人喘不过气。
最有意思的是晚上。那会儿村里没高楼,家家户户都敞亮。天一擦黑,男人们就扛着竹床、铺着草席往院子里搬,女人们端出井水湃过的西瓜,切开来红瓤黑籽,甜得能漱出蜜来。
孩子们早早就扒在竹床上,数天上的星星,一颗、两颗、三颗……数着数着就忘了热。特别是父母,或者是爷爷奶奶还会不断的摇蒲扇,就这样一会就睡着了,也就不感觉到热了!
在当时还流行去楼顶,院子里睡觉!要是遇上特别热的夜晚,房顶就成了“最佳卧室”。父亲踩着梯子爬上屋顶,把凉席铺开,躺上去比屋里凉快多了。
抬头就是满天星斗,银河看得清清楚楚,偶尔有流星划过,大人们就会喊“快许愿”。
远处传来几声狗叫,近处是邻居的呼噜声,风从村西头吹过来,带着庄稼的清香,再热的天,也能舒舒服服睡一夜。
而且到了后半夜,不仅不热,还会有点凉意,需要盖薄毯子呢!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好多次我是在院子里睡觉,可是醒来却是在家里床上,就是因为爸妈怕我半夜着凉给抱到家里去了!
那会儿的扇子也有讲究。老太太们用的蒲扇,是自家种的蒲草编的,扇起来风大,还带着股草香;年轻人喜欢用纸扇,上面印着《西游记》的画儿,扇着扇着纸破了,用浆糊粘一粘继续用。
实在热得睡不着,就去井边打桶凉水,把毛巾浸湿了搭在额头上,井水的凉丝丝的,能管大半宿。有些家里有竹凉席,就是直接把水泼在上面,一下子就凉快了!
现在想想,那会儿没空调电扇,可夏天过得有滋有味。热了就往树荫下钻,渴了就喝井水拔凉,晚上躺在院里看星星,听着蛐蛐叫入眠。
哪像现在,抱着空调遥控器,却总怀念小时候那股自然的凉。或许凉快的不是天气,是那会儿的慢时光——日子过得慢悠悠,连热都热得有章法,不像现在,连喘气都带着慌。
你们小时候是如何度过的呢?你感觉当时的夏天热不热呢?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