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她在毛主席身边工作11年,和主席同一天离世,这位女外交官了不起

0
分享至

她曾是我国外交部的副部长,在毛主席身边工作了11年,就连离世的时间都和毛主席同月同日。可她的姓名,却不太为大众所熟知,她就是女外交官王海容。



接下来,咱们就一起走进这段历史,看看这位传奇女性王海容的故事吧。



1950年的春天,北京饭店的走廊里传来清脆的脚步声。12岁的王海容跟着祖父王季范走进客房,第一次见到了那个常在家人谈话中出现的“润之表叔”。毛主席笑着摸摸她的头,指着身边的李敏说:“以后你们就一起念书。”

中南海的红墙没能磨掉她骨子里的犟劲,1957年夏天,当高考成绩单上的数字刺痛眼睛时,她把课本捆成结实的一摞塞进床底。

“复读啥?干活去!”说干就干,她坐了两小时公交车到了东郊化工厂。车间主任打量着这个细瘦的姑娘,指着蒸腾着热气的反应釜:“硝化车间缺人,敢去不?”王海容撸起袖子,“我爸以前是钳工,这点活儿算啥。”



高温天里,反应釜的铁皮热得发烫。她跟着师傅钻进釜内清洗残留的化学物质,湿毛巾捂住口鼻也挡不住刺鼻的气味,每次出来都咳嗽得直不起腰。有回搬运原料时袋子突然裂开,白色粉末瞬间迷住眼睛,她摸索着冲到水龙头下冲洗,睁眼时看见镜子里通红的眼眶,咧开嘴笑了,至少没耽误下午的活儿。

工棚的木板床咯吱作响,王海容却睡得踏实。每天下班后,别人聚在宿舍打牌,她就搬个小马扎蹲在路灯下看书本。俄语单词写在劳保手套内侧,操作机床的间隙瞟两眼;数理化公式抄在烟盒背面,吃饭时也攥在手里。

师傅们有时候打趣:“小王想当状元?”她就用袖口抹把汗:“多认俩字总没错。”

短短3年年里,她磨破了好几套工装,手掌的老茧更是厚得不得了。1960年秋天,当北京师范大学俄语系的录取通知书送到车间时,她正在检修管道,爬下来时裤腿还沾着油污。捏着信封的指尖发颤。



北师大的课堂上,王海容总坐在第一排。她把化工厂的笔记本带在身边,那些被酸碱蚀出小洞的纸页上,记着比课本更鲜活的道理。



1964年深秋,罗布泊的蘑菇云刚升起,她在校园里遇见了来看望祖父的毛主席。

“俄语学得咋样?”主席笑着问。“能读原著了。”她赶紧回答。“那再学学英语吧。”主席望着远方,“以后要跟西方打交道,咱们得有自己的翻译。”

回去的路上,她就把俄语词典收进了箱子。此后,北外的操场上,每天天不亮就有个姑娘背单词,发音不准就追着外教纠正,舌头练得发麻就喝口水再继续。



1967年毕业时,学校想安排她去外交部资料室,她却填了北京一所中学的分配表。“我得先学会怎么跟人说话。”她对系主任说。课堂上,她嗓门洪亮,把枯燥的语法讲成小故事:“过去完成时就像说‘我昨天吃了前天买的包子’,得把时间捋明白。”学生们爱听她的课,说王老师讲英语就像说家常话。

一年后的公开课上,后排坐着几位特殊的听众。周总理办公室的同志听完课,拉着她聊国际形势。她没打草稿,从越南战争说到中苏关系,偶尔蹦出的英文术语恰到好处。后来才知道,那天的谈话记进了考察报告,“该同志既有理论基础,又懂基层实际”。

调令下来时,她正在批改作业。外交部办公厅的科员岗位,听起来光鲜,做的却是收文件、分类、送批阅的琐事。文件堆得比桌子高,她就趴在上面写标签,手指被纸边划破了,用创可贴一缠继续干。同事们发现,这个戴黑框眼镜的姑娘有个本事:再乱的文件,经她手,几天就能理得清清楚楚。

有次跟着参加外事活动,她揣个小本子蹲在角落,别人说一句她记一句。晚上在办公室整理纪要,台灯亮到后半夜。处长看见她写的纪要,既有关键信息又有细节补充,惊讶地说:“你这是把化工厂的细致劲儿带过来了。”



渐渐地,重要的接待任务开始交给她,从端茶倒水到记录发言,她总能把每个环节想到前面。



1972年2月,北京的寒意还没消退。王海容站在人民大会堂的走廊里,反复检查着手里的谈判资料。尼克松访华的关键会议即将开始,她的手心沁出细汗,突然想起化工厂的反应釜,当年守着高温设备时,也是这样既紧张又专注。

毛主席会见尼克松时,她站在旁边做记录。当谈到中美贸易时,尼克松突然用英语问起中国的纺织业,翻译还在组织语言,她已经在纸条上写下关键数据递过去。会后周总理拍拍她的肩膀:“关键时刻顶得上,好样的。”



这年冬天,她升任外交部礼宾司副司长。有回接待基辛格,对方突然提出想参观北京的菜市场。随行人员都有些犯难,她却立刻安排:“让客人看看老百姓的菜篮子,才是最真实的中国。”那天在菜市场,她用流利的英语介绍着各种蔬菜的价格,基辛格笑着说:“王小姐比外交官更懂交流的艺术。”

1974年,36岁的王海容成为外交部副部长,是当时最年轻的副部长。有人说她靠关系,她从不辩解,只是把办公室的台灯调得更亮。每次开会都带着那个化工厂时期的笔记本,扉页上“经得住磨炼才能成长”的字迹已经褪色。

有次讨论外交政策,年轻干部争得面红耳赤,她拿出本子翻开:“1961年在车间,李师傅说‘火候不到,饭煮不熟’,咱们的政策也得看实际情况。”

毛主席逝世那天,她正在整理中美建交的资料。噩耗传来,她手里的钢笔“啪”地掉在地上,墨水在文件上晕开。后来暂停工作的日子里,她把自己关在宿舍,翻出父亲的烈士证和化工厂的老照片,一遍遍地擦去上面的灰尘。



重新回到岗位时,她话少了,但做事更沉稳。1984年担任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她跑遍了十几个省市,调研报告里总带着具体的数据:“这个村的人均收入比去年涨了23块,主要靠种果树。”有人劝她注意身体,她笑笑:“在化工厂扛过原料袋,这点路算啥。”



2009年退休那天,王海容收拾办公室,东西少得惊人:一个旧帆布包,里面装着几本工作笔记,一双补了三次的布鞋,那是刚进外交部时穿的。同事要帮她叫车,她摆摆手:“坐公交习惯了,还能看看街景。”



她住的老房子里,家具都是用了几十年的。衣柜里挂着两件衣服:一件是化工厂的旧工装,另一件是深蓝色中山装,这也是出席活动时发的。李敏隔三差五来串门,两人坐在小马扎上剥花生,聊着小时候在中南海的趣事。

晚年的王海容最爱听收音机里的《东方红》,傍晚时分,旋律从窗户飘出去,和胡同里的叫卖声混在一起。她很少接受采访,有回记者辗转找到她,问起当年的外交经历,她指指窗外:“你看那棵老槐树,根扎得深,才能抗住大风。我不过是做了该做的事。”

2017年9月9日,北京医院的病房里,王海容的呼吸渐渐微弱。护士整理遗物时,发现她枕边放着两本书:一本翻旧的《毛主席语录》,夹着张化工厂的老照片,梳着短辫子的姑娘站在车间板报前。



巧合的是,41年前,毛主席逝世的时候,也是9月9日。也许,这就是另一种缘分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顾史 incentive-icons
顾史
多了解些历史,发现能看懂很多事
6438文章数 126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