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清华大学法学院劳东燕教授的文字,仿佛一股清泉洗脑,顿时清凉。
在这个充斥着戾气与浮躁的时代,清华大学法学院劳东燕教授的思考冲刷着我们被污染已久的精神世界。她的文字不仅准确捕捉到了当下社会的集体焦虑,更难得地为我们指明了一条在浊流中保持清醒的生存之道。
正如她所言,当下社会的确弥漫着一股“向下拉扯”的力量,在社交媒体上,理性讨论让位于情绪宣泄,深度思考败给肤浅娱乐,文明教养输给粗鄙狂欢。一个令人忧心的现象是:越是低俗的内容越容易获得流量,越是极端的观点越容易引发共鸣。在这样的环境中,保持理性与克制反而成了“异类”,坚守道德底线竟被视为“虚伪”。这种集体性的精神堕落,正在侵蚀着我们社会的根基。
劳东燕教授敏锐地指出:“不愿意一起坠落的人,只因为想要保持在原来的位置,都会被认为有罪。”这句话道出了当下许多知识分子的困境,在劣币驱逐良币的环境中,洁身自好需要巨大的勇气,而随波逐流则几乎不需要任何代价。更可怕的是,这种堕落具有传染性,许多人将自身痛苦转化为戾气,加入到“要烂一起烂”的大合唱中。
面对这样的环境,劳东燕教授展现了知识分子的清醒与担当,她没有选择逃避现实的“岁月静好”,也没有陷入愤世嫉俗的极端,而是提出了一种建设性的应对策略:既要学会在激流中站稳脚跟,保持稳定的精神内核;又要寻找志同道合者,共同构筑抵抗精神滑坡的堤坝。这种既务实又积极的态度,正是当下社会最缺乏也最需要的品质。
劳东燕教授引用《乱世佳人》中郝思嘉的例子尤其发人深省,恶劣环境固然令人痛苦,但也可能激发出人性中最坚韧的力量。中国传统文化中“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智慧,与劳教授的观点不谋而合。真正的成长往往来自对逆境的超越,而非顺境中的安逸。
在这个价值混乱的时代,我们需要更多像劳东燕教授这样的“清流”,他们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始终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和道德判断的勇气。他们的存在证明,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人性的光辉也不会完全熄灭;即使在最污浊的河流中,清泉依然可以找到自己的出路。
劳东燕教授的价值不仅在于她诊断出了时代的精神病症,更在于她开出了治疗的药方。她告诉我们:面对向下拉扯的力量,抱怨无益,逃避无用,唯有站稳脚跟,积蓄力量,与同道者携手,才能最终改变潮水的方向。这或许就是当代知识分子最应该扮演的角色,不仅是时代的批评者,更是价值的守护者和重建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