豹子滩村的盐碱地长出比人高的玉米了!
![]()
三年前这里还是寸草不生的盐碱滩。项目组用科技让荒地变良田,这事真不简单。
村民老李蹲在地头直搓手。
他种了半辈子地,头回见到盐碱地里能长出这么好的庄稼。
以前撒下去的种子,十颗有九颗烂在地里。现在试验田的玉米秆比小伙子还壮实。
清华大学王教授带着团队搞了四年研究。
他们发现灌排协同能有效控制盐分。地下水位降了,水质好了,庄稼自然就长起来了。这技术已经在九个示范区验证过。
平罗县的试验数据显示,玉米单产提高了5%以上。4000亩核心示范区带动周边40万亩耕地改良。盐碱地治理不是小打小闹,是真能解决吃饭问题。
但有人担心技术推广成本太高。普通农户买不起那些专业设备咋办?项目组说正在研发简易版装置,明年就能试点。
这事得抓紧,粮食安全等不起。石嘴山的盐碱地面积占宁夏三分之一。现在通过暗管排水技术,已经改良了上万亩。
农民老马算过账,改良后的地种水稻,一亩能多收200斤。验收组后天就要来检查成果。
专家们最关心技术能不能持续见效。毕竟盐碱地治理不是一锤子买卖,得长期维护。
项目组拍胸脯保证技术至少管用十年。
耐盐作物品种筛选是另一个亮点。
试验田里同时种着玉米、枸杞和葡萄。不同作物耐盐程度不一样,得找到最适合当地土壤的品种。这事急不得,得慢慢试。
惠农区的监测数据很说明问题。土壤含盐量从0.
8%降到0.3%,只用了八个月。庄稼长势一天比一天好,村民们的信心也跟着涨。
技术到位了,产量自然上去。不过也有失败案例。
前进农场有块地改良后反而更板结了。专家说是因为排水系统设计不合理。
![]()
盐碱地治理要因地制宜,不能生搬硬套。教训得记牢。项目总投资九千多万,看着数额不小。
但算下来每亩改良成本才三十块钱。
比撂荒造成的损失划算多了。这笔账,种地的老百姓最会算。
王教授特别强调要建立长效机制。光改良不维护,盐碱化还会卷土重来。
他们设计了周年调控方案,确保耕地质量持续提升。这事得形成制度。
验收通过后,技术要在整个河套平原推广。
3000万亩盐碱地的潜力等着被激活。黄河流域的农业格局可能要因此改变。
机会难得,必须把握住。老农们最实在,他们就看收成。
豹子滩村的玉米再过半个月就能收割了。
预估亩产能到800公斤,比往年翻了一番。
这样的成绩单,比什么数据都有说服力。但技术推广不能光靠专家。得让农民真正掌握要领才行。
项目组办了二十多期培训班,手把手教农户操作。
知识传下去了,效果才能持久。盐碱地治理是场持久战。现在开了个好头,后面还有硬仗要打。
验收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这事关粮食安全,必须坚持到底。
后天验收结果如何?技术能否大面积推广?
咱们拭目以待。
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们那的盐碱地治理经验。别忘了点个关注,后续报道更精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