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初登讲台的忐忑,二十年后对写作本质的深刻洞察。张思敏老师,一位中学语文教师,用漫长的职业生涯,走出了一条从教授写作技巧到探索写作“关系思维”的教育之路。
![]()
初秋的校园,二十多年前的张思敏老师第一次站上讲台,面对学生迷茫的眼神,内心充满忐忑。彼时,她怀揣着朴素的愿望:教会孩子们写好作文,让他们在升学考试中不再为作文发愁。未曾想,这段旅程持续了二十多年,更让她对写作教学的本质有了颠覆性的认知——写作的源头,在于“关系”。
最初,张思敏老师和许多同行一样,专注于传授写作技巧与模板。她教学生使用“时光如流水”的开头,强调结尾要升华主题,鼓励背诵大量好词好句。然而,效果却不如预期。勤奋的学生小雨让她印象深刻:笔记本记满佳句,抄录无数范文,笔下文字却依然干涩,缺乏灵魂。
一次《我的妈妈》的习作,小雨照搬了“妈妈雨夜送医”的范文情节。张思敏老师了解她的真实生活:身为护士的母亲常在深夜值完班后,默默为女儿热一杯牛奶。当问及为何不写这些真实场景,小雨低声回答:“范文里没有,我怕写不好。”这句话深深触动了张思敏。她开始反思:那些精心传授的技巧,是否已成了禁锢学生表达的枷锁?许多学生并非不会写,而是对写作本身充满了恐惧和抵触,视其为不得不面对的“仇敌”,真情实感自然无从谈起。
生活的观察也为她提供了另一面镜子:邻里夫妻的争吵源于关系的错位,朋友的职场苦闷来自沟通的隔阂。张思敏逐渐领悟,许多困扰的根源在于对“关系”的误解或忽视。一个深夜备课时的窗外景象,成为关键的顿悟点:一对争吵的母子,孩子哭喊“你不懂我”,母亲焦急回应“为你好”。电光火石间,张思敏将之投射到写作上——学生与作文的关系,不正像这对沟通不畅的母子吗?如果视作文为“敌”,如何能写出好文章?唯有理顺关系,才能改变状态。
自此,“关系思维”成为张思敏教学的新支点。她引导学生审视自身与写作的关系(是抗拒还是接纳?),思考与笔下人物、事物、事件的关系(是疏离还是熟悉?)。变化悄然发生。曾经的小雨,终于提笔写下了深夜里的那杯牛奶:“护士站的灯光透过窗户照进来,妈妈给我热牛奶时,白大褂的下摆蹭到了地上的影子,像给影子盖了层白被子。”这篇充满真情实感的作文获奖了,小雨也从此爱上了写作。
学生的蜕变坚定了张思敏的信念:“关系思维”是写作的底层逻辑。她投入深入研究,融合社会学关系模型与写作心理学,探索一套从根源解决写作难题的方法。这一探索就是二十多载光阴。她发现,写作中的诸多顽疾——无话可说、逻辑混乱、偏题跑题——均可从“关系”角度找到破解之道。例如,文章结构不清,往往源于未能理清内部要素(人物、事件、情感)之间的“关系链”。构建清晰的关系链,文章自然脉络分明。
为了系统化地传递这一理念,张思敏将研究成果凝练成《张思敏老师“关系思维”写作课》共13节,针对写作中的核心痛点,从心态调整、素材挖掘到结构搭建、情感表达,提供方法论指导。同时,她著书立说,构建“学-练-考”体系: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的《张思敏中考作文提分宝典》阐述“关系思维”理论基础,其核心理念如“关系链”等均可在书中寻得深层阐释;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名师教你写作文》(中考版/高考版)则精选真题,提供实践平台。
![]()
如今,张思敏的“关系思维”教学法已惠及数千学子,帮助这些学子从畏惧写作到笔下生花,甚至在中考中取得佳绩。更深远的意义在于,这套源于教学实践、提炼生活智慧的思维框架,其价值已超越考场作文,为职场人士撰写报告、邮件,乃至为文学爱好者讲述故事,提供了清晰表达、引发共鸣的通用路径。
![]()
回望二十载耕耘,张思敏老师完成了从作文技巧传授者到“关系思维”写作研究者的蜕变。她深信,写作绝非简单的文字堆砌,而是对内在与外在关系的梳理与表达。她的教育愿景朴实而深远:理顺“关系”,将生活智慧转化为写作能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表达的乐趣,让每个渴望倾诉的心灵都能找到畅通的通道。在她看来,“理顺了关系,写作便能回归其本真——一件可以轻松驾驭的表达工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