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馨于行,技精于勤”。8月18日,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以一台创新手术,向中国医师节献礼——作为全国首批医疗机构,成功为66岁患者张先生(化名)完成“心房无导线心脏起搏器植入”。这不仅为饱受病痛的患者筑牢“心”防线,更以实际行动彰显了医者的责任与担当。
抉择:治疗方案里的医者坚持
张先生的病情像一道“左右脑互搏”的复杂“医学考题”:他是尿毒症患者,长期接受血液透析,10多天前才刚完成人工静脉内瘘与cuff管安置,脆弱的血管通路需格外保护;但与此同时,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让他急需起搏器支持,生命才能得到进一步保障。
单腔心房起搏器可以用于单纯窦房结功能障碍患者,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也是治疗窦房结功能障碍的一线治疗手段。“传统有导线起搏器植入,导线会占用上肢静脉通道,但对透析患者而言,静脉通路是‘生命通道’,我们在治疗心病时也需要考虑关联问题。”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童琳解释说,一方面,起搏器电极导线的植入可能影响患者静脉血液透析通路的通畅及使用;另一方面,透析病人由于长期反复透析,传统起搏器的植入存在较高起搏器囊袋及系统感染的风险。
经过多维度考虑,心血管内科起搏亚专业团队建议优先选择无导线起搏器,降低感染风险,为后续透析治疗留出高质量的静脉通路——用“既要,又要”的综合思维,围绕“全生命周期”的考量写下答案。
突破:技术迭代里的医者追求
无导线起搏器的发展,藏着医者对“突破”的持续探索。2018年,开启“无线起搏元时代”,但因为功能仅有单心室起搏,仅能覆盖16%的房颤伴心动过缓患者治疗;2019年,无导线起搏器升级,实现“心房感知、心室起搏”,适用人群扩至40%房室传导阻滞患者,但仍困于“心室起搏”的局限。
而此次准备张先生植入的,是目前唯一一款能提供心房起搏的无导线起搏器。也就是说可以实现感知、起搏心房,加上既往已经有的心室无导线起搏器,可以实现有导线起搏器的真正功能上的完全无导线替代。
“技术升级让更多患者有了治疗的机会,更为重要的是,也为患者后续可能面临的问题留有足够的升级空间。”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刘汉雄介绍说,此次计划为张先生使用的是新型心房无导线起搏器,后续还可以通过iTi的通讯方式和心室无导线起搏器配,解决未来可能出现的房室传导阻滞问题,为患者可能面临的病情变化提供了足够的应对路径,同时该无导线起搏器还有专用的取出工具,“即便是长期植入在体内使用,到后期还是可以依据需求取出。”
微创:满足患者所需的医者答卷
手术当天,心血管内科起搏团队利用张先生右侧大腿静脉建立通道,利用导管将约3cm大小的心房无导线起搏器送入心房并成功扎根。全程仅用50分钟,术后测试显示心房起搏参数全部达标。“谢谢你们,让我的生命能够高质量延续!”张老先生术后,第一时间向医护团队表达了感谢。
“‘德馨于行,技精于勤’是今年中国医师节的宣传主题,也是我们作为医者的坚持与追求。”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副院长张震表示,此次手术的成功,不仅为患者点亮了“心”希望,更标志着医院在心脏起搏领域的技术跃阶。从传统外科治疗,到微创介入治疗;从传统导线起搏器,到无导线起搏器;从只能装心室无导线起搏器,到如今的心房无导线起搏器……一个个“可进化”治疗方案的特性,正是医者对患者“长期治疗安全感”需求的精准回应。
消息来源: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