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直击:扶人之举反遭责骂
8月18日,云南昆明晋宁区庄蹻路上,一名环卫工人手持工具行走时不慎滑倒,重重摔倒在地。临街店铺的女店员见状,毫不犹豫上前搀扶(另有一名男子短暂停留后离开)。然而令人错愕的是,环卫工人起身后非但未表感谢,反而当场对女店员激烈辱骂,坚称是对方“倒水导致自己摔倒”。附近商户透露,指责内容极其难听,女店员无辜受屈。
并非孤例:好心救助遭遇反咬
类似事件近期频现:
- 甘肃白银“轮椅老人诬陷案” :2025年5月,周女士发现坐轮椅老人坠入路沟,立即跳下施救并呼救。老人儿子等三名家属赶到后,竟反诬其遛狗撞倒轮椅,更抛出“不是你撞的,你扶啥?”的荒谬逻辑。尽管警方调查还其清白,家属后续仍持续造谣“肇事逃逸”,致周女士身心俱疲、暴瘦20余斤。多次维权后虽获书面道歉,但双方至今仍在调解。
- 舆论场中的“扶人恐慌” :此类事件屡被监控证伪(如昆明事件),但因诬陷成本低、维权代价高,公众对“扶不扶”的选择愈加谨慎,社会信任链条持续承压⚠️。
警方定调:监控还原真相,和解收场
昆明事件中,警方迅速介入调取监控,证实环卫工摔倒系路面低洼积水导致滑倒,与女店员行为无关。民警向涉事环卫工说明客观事实后,双方最终达成和解。
争议背后:社会救助何以陷入困境?
- 归咎心理与责任转嫁:部分摔倒者为逃避自身失误(如未注意路况、操作轮椅不当),本能地将责任推给施救者,利用道德绑架转移焦点;
- 法治短板待补足:诬陷行为常因“年龄大”“情绪激动”等理由免于追责,而救助者维权需耗费巨大时间精力(如周女士3个月持续维权);
- 监控成“救命稻草” :技术手段虽可自证清白(如昆明、白银案),但若事发无监控,救助者恐百口莫辩,凸显证据留存机制的缺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