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则令人瞠目结舌的消息在教育界引起了轩然大波——一份仅有23分的硕士成绩单浮出水面。这23分的成绩,低得离谱,比录取分数线低的幅度之大,甚至让监考老师都不禁替学校感到脸红。
![]()
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学生是如何进入硕士阶段学习的呢?深入探究后发现,校方为了所谓的国际排名和数据好看,采取了一系列令人费解的举措。校方把录取门槛降到了HSK4(汉语水平考试四级),这一标准相较于正常的硕士招生要求,明显降低了许多。
他们似乎有着自己的“小算盘”。在如今的国际教育评价体系中,国际学生的占比是一个重要的指标。校方认为,降低门槛招收更多的国际学生,尤其是来自非洲的学生,能让学校在国际排名里多一面非洲小旗,仿佛这样就能彰显学校的国际化程度。
同时,招收更多的国际学生也意味着奖学金预算的分配会更加可观,在校长的PPT里,还可以堂而皇之地写上“一带一路成果”,以此来展示学校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的成就。
![]()
然而,这种做法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问题。学生方面,他们来求学的目的似乎更多地是想要获得一个学历。在当今社会,学历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进入职场和社会的敲门砖,很多学生希望通过获得硕士学位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而学校则一心追求数据,无论是国际学生的数量、奖学金的分配情况,还是所谓的“一带一路成果”,这些数据在学校的发展规划和宣传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于是,双方的算盘都打得劈啪响,却唯独将知识晾在了一边。
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个问题。有学生把数学卷子翻译成葡语,可他仍然看不懂题目。这一现象充分表明,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语言障碍。如果仅仅是语言不通,翻译后应该能够理解题目内容。但事实并非如此,这背后反映出的是学校“来了就先养着”的潜规则。学校在招收学生时没有严格把关,招收进来后又没有提供足够的学术支持和引导,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
为了弥补之前宽松招生政策带来的问题,国内一些知名高校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北大、浙大搞双语班,北语开设写作坊。这些举措的初衷是好的,希望通过提供额外的学习资源和辅导,帮助学生提高学术水平。
然而,这些所谓的“补救措施”实际上更多的是面子工程。开设双语班和写作坊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其花费远远超过了正常的补课费用。学校看似在努力解决问题,但实际上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招生门槛过低和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
![]()
从长远来看,这种现象带来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学位原本代表着一个人在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学术能力,但如今如果只剩下一张纸,其含金量将会大打折扣。企业在面试时,一旦发现学生的实际能力与学历严重不符,学位这张“纸”一翻就破。
那么,学历通胀的苦果最后会塞进谁的口袋呢?是那些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培养学生的学校?还是那些被低质量学历欺骗的企业?亦或是那些本应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却因为这种乱象而无法真正学到知识的学生?
如果23分的成绩也能戴上硕士帽,那么这顶硕士帽的意义何在?那张帽檐是不是该挂个价签,明码标价,让人们清楚地看到这所谓的学位背后的真实价值呢?这种现象不仅损害了教育的公平性和严肃性,也对整个社会的人才培养和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
我们必须深刻反思当前高校招生和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确保教育质量的提升,让知识真正成为教育的核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