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8日,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的法槌落下,曾被业内尊为“WiFi之王”的华为前技术总监张琨,因技术盗窃而遭遇了6年的牢狱之灾。
这个年薪600万的美国公民,用一场“蚂蚁搬家”式的窃密,让华为的商业秘密保护陷入舆论漩涡,也让科技圈为之震动。
尊湃通讯被强制解散、近亿元资产被冻结,14名涉案人员悉数落网,这场看似个人贪婪引发的案件,背后藏着多少行业漏洞?又给中国科技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留下了怎样的警示?
尊湃通讯CEO 张琨
从“WiFi之王”到“技术叛徒”
当外界还在惊叹张琨的“技术传奇”时,这位曾被寄予厚望的“行业标杆”,早已在贪婪的驱使下,悄然走上了背叛之路。
张琨的履历足以让多数人望尘莫及,北大本科打底,中科院微电子硕士加持,再添美国密歇根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双硕士学位,堪称“学霸天花板”。
2005年加入高通后,他在WiFi领域崭露头角,5年任期内拿下“最佳技术奖”,成为行业内炙手可热的权威专家。
2011年,张琨带着“技术专家”的光环归国加入华为海思,10年间凭借过硬的技术造诣一路晋升至21级资深主管,年薪稳稳突破600万,主导研发的WiFi芯片全球出货量超数十亿颗。
张琨
彼时的他,是华为员工眼中的“技术大神”,也是资本口中“引进来、留得住”的海外人才典范。
可鲜少有人知道,这位“归国精英”早已加入美国国籍,而且令人心寒的是,他的“回国”其实并非单纯的“技术报国”。
2020年美国对华为升级制裁,海思芯片研发陷入“断粮”困境,自主研发的漫长周期与巨大风险,让手握华为WiFi6/7核心技术的张琨动了歪心思。
在“长期攻坚”与“快速变现”的天平上,他毫不犹豫地倒向了后者。
华为芯片
“蚂蚁搬家+无间道”,绕开华为安防的隐秘操作
这位看似前途无量的技术精英,并未珍惜华为的信任,反而精心策划了一场堪称“谍战剧”的窃密计划。
他没有直接出面,而是先拉拢前同事刘某,再以“期权+三倍薪资”为诱饵,挖来顾某、周某等3名核心技术人员,组建起“第一波技术棋子”。
2021年2月,他从华为正式离职,仅一个月后就在南京成立尊湃通讯,对外宣称“专注国产WiFi芯片自主研发”,可公司60%以上的员工都来自华为海思,一场“潜伏式”窃密就此拉开序幕。
尊湃通讯
为了将华为的核心技术带出园区,他们的手段堪称“谍战剧复刻”,有人将电路图、算法代码拆分成小于10MB的压缩包,通过私人邮箱分批发送。
有人用智能手表的蓝牙功能传输数据,再悄悄带出园区,更有甚者直接手抄关键代码、拍摄屏幕内容,用最原始的方式绕过华为的安防系统。
部分员工甚至还上演了“无间道”,白天在华为正常打卡上班,晚上偷偷潜入尊湃实验室,调试从华为窃取的技术。
2022年11月,尊湃推出第一版芯片后,张琨立即下令删除原始数据,2023年4月芯片即将量产时,他们又紧急更换员工手机、清理办公电脑,企图销毁所有证据。
尊湃对华为技术剽窃
可这些看似“天衣无缝”的操作,终究掩盖不了技术剽窃的本质。
2021年公司刚成立两个月,高榕资本就砸下亿元投资,随后又有大量知名机构纷纷入局,不到两年时间,尊湃的估值就从5亿元飙升至10亿元,成为资本市场眼中的“国产芯片黑马”。
可这匹“黑马”的底气,全靠窃取华为的技术支撑,张琨对外宣称“尊湃的WiFi6芯片研发速度比华为快30%,拥有多项专利”,但司法鉴定结果却狠狠打了脸。
尊湃芯片的40个关键技术点,与华为商业秘密的重合率超过90%,甚至直接套用华为的内部测试向量验证性能,这种“像素级复刻”的技术,终究经不起推敲。
两家芯片对比
2023年尊湃宣布“研发速度超华为”时,业内专家纷纷质疑,而随着案件曝光,尊湃被强制解散,那些曾盲目入局的投资机构几乎血本无归。
这场资本闹剧不仅让投资者损失惨重,更暴露了部分资本对“华为系”光环的盲目追捧,也让技术来源的合法性成为科技投资不可忽视的底线。
而这,正是华为商业秘密保护需要警惕的外部风险。
华为
华为反制与警方雷霆出击
面对这场精心策划的窃密,华为并未坐以待毙,而是用一套“技术溯源+法律维权”的组合拳,守住了商业秘密的底线。
事实上,华为对张琨团队的异常举动早有察觉,早在尊湃成立初期,华为就通过加密日志和权限记录,锁定了技术泄密的路径。
2023年7月,华为果断申请诉前财产保全,冻结尊湃及关联公司9500万元资产,直接切断了其资金链,为后续的法律维权奠定基础。
2023年4月,在尊湃芯片即将量产的关键节点,上海警方联合江苏警方展开雷霆行动,突袭了尊湃位于上海和南京的两处办公点,查扣7台存有侵权技术的服务器,冻结账户资产9965万元,14名核心涉案人员全部被捕。
尊湃在上海办公室已经人去楼空
经司法鉴定,尊湃芯片的技术与华为商业秘密高度重合,代码可直接追溯至华为的系统日志,剽窃事实无可辩驳。
华为的反制不仅守住了自身的商业秘密,更为其他科技企业提供了范本,面对内部泄密,既要靠技术手段锁定证据,也要果断拿起法律武器维权。
这场行动也证明,任何试图窃取企业核心技术的行为,都将付出沉重代价。
2025年7月,判决书落了下来,张琨及其团队共获刑 6 年、罚金 300 万元,且出狱后 5 年内不得踏入芯片行业。
尊湃团队获刑
法院首次将“技术密点重合率90%”作为定罪核心依据,彻底堵死了“抄袭擦边球”的后路,1350万元的总罚金、最长6年的刑期,也为“技术窃密”划定了清晰的法律红线,让所有觊觎企业商业秘密的人不敢越雷池一步。
可这场判决不是终点,而是中国科技行业反思的起点。
华为在WiFi6/7领域投入的9亿元研发资金,凝聚着数千名工程师的心血,若不是及时反制,这些努力可能付诸东流,甚至削弱中国在下一代通信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
这也让我们明白,核心技术买不来、偷不走,只能靠脚踏实地的研发,商业秘密的保护,不仅关乎企业存亡,更关乎国家科技自立的根基。
华为和尊湃
结语
核心技术是国家科技自立的“命脉”,商业秘密则是企业生存的“生命线”,唯有筑牢制度防线、守住道德底线,才能让中国科技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而这场案件,也终将成为中国商业秘密保护史上的一块“警示牌”,警示着每一个人。
技术可以创造价值,但背叛永远没有出路。
信息来源:尊湃剽窃华为芯片技术被罚1350万,14人被判刑
界面新闻 2025-08-01
信源截图
信息来源:知情人爆料尊湃窃密华为芯片案细节:“在职期间就拉拢团队”,多人抄录关键技术作“投名状”
新浪财经 2025-08-11
信源截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