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与场景双轮驱动,成德眉资同城化加速低空经济一体化
“谁能率先打通低空经济商业闭环,谁就能在川渝经济第四极的竞赛中占得先机。” 一位资深产业观察者如是说。当成都密集出台14条扶持政策、设立5000万元应用场景培育专项资金之际,重庆綦江的玉米地里,一台无人机正以2000%的效率提升改写传统农业的物流规则。
01 政策火力全开,蓉渝各显神通
在政策赛道上,成都展现出系统性布局的野心。今年6月,成都发布14条专项措施,覆盖基础设施、服务监管、应用场景和产业支撑四大领域。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对区县低空场景的扶持:符合条件者最高可获得60%的财政支出补助,全市年度预算高达5000万元。
重庆则更显“精准务实”。虽未出台省级纲领性文件,但綦江区的农用无人机实践已给出答卷——通过引入载重130斤的农用无人机,玉米基地实现用工减半、年省10万元成本,采摘效率猛增20倍。
更大的差距在产业生态培育。成都设立梯度奖补机制:eVTOL取证补1500万,大型无人机补500万,企业年度奖补上限达3000万元。而重庆尚未建立类似的全链条支持体系。
02 应用场景分野,消费与生产的对垒
从航线网络看,成都已形成71条低空航线,覆盖文旅观光、物流配送、城市巡检等14类应用场景。豪芸通航的空中观光业务火爆,2025年累计飞行超1800小时,接待游客1.2万人,单次体验价399元起。
今年”五一“假期,市民游客在成都体验低空飞行。图据红星新闻
重庆则聚焦垂直领域攻坚。在石壕镇紫龙村,大疆农用无人机解决了山地运输痛点:单次运力130斤,最远覆盖2公里,让分散的撂荒地变身高效玉米基地。这种“无人机+山地农业”模式正成为重庆乡村的特色名片。
产业载体布局同样形成反差。成都建成“天空之眼”国家级无人机试验基地,拥有9个试飞场、19个应用场景;而重庆尚未出现同等级别的综合性测试平台。
03 同城化加速,成德眉资构建产业共同体
当双城暗自较劲时,成都平原经济圈正以协同姿态破局。今年6月,成德眉资在彭州签约14个低空经济项目,涵盖研发制造、应用场景、商业运营三大类。中国铁塔低空遥感平台、复旦大学大数据实验室等项目落地,凸显区域协同的“造、飞、用”一体化战略。
崇州豪芸航空停机坪上准备载客起飞的飞机。图据红星新闻
更猛烈的攻势在资源整合。彭州发布2.4亿元机会清单,开放低空文旅、物流、安防等109项实验能力,配套9600万元政策补贴与30亿元产业基金。这种“场景开放+资本助推”的模式,使四城在适航认证、反无人机技术等领域形成合力。
彭州“天空之眼”无人机试飞基地内,工作人员正在检查设备情况。
人才流动壁垒正在消融。“天空之眼”基地的飞手培训学员同比激增20%,证书考取周期压缩至1个月,为成德眉资企业输送超百名专业人才。低空经济职教资源的共享,让区域产业生态根基愈发坚实。
随着成德眉资签约项目落地和2.4亿机会清单释放,区域协同正从概念走向产业实践。而重庆綦江的无人机玉米运输队已开始筹划引入智能犁土机,探索播种监测新场景。
这场竞赛没有输家——当成渝两地的政策火力与场景创新相互交融,中国西部低空经济的黄金走廊已雏形初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