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石正丽进入武汉病毒研究所。那时候的她,只是一个研究实习员,没人能想到,她会在那里待上整整三十多年。
她研究的方向,也冷门到不能再冷门—蝙蝠冠状病毒。
从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到研究员,这条路上几乎没有掌声和关注。要不是后来那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她的人生大概率就是:一辈子做科研,发表几篇论文,默默退休。
疫情让她“出圈”了 ,没错,就是前几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
2020年以后,石正丽这个名字突然成了舆论焦点。她自己可能也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会被全世界“点名”。
她曾说过一句话:“新冠病毒来源于大自然,是自然对人类的惩罚。”听起来科学又深奥,但对很多普通人来说,却像是冷冰冰的推脱。大家要的是答案、是安慰,而不是一句“自然的惩罚”。这种态度,让人觉得隔着千山万水。
去了广州,还是绕不开争议。
2024年,她离开了武汉病毒所,转去广州实验室任职。表面看,这是科研人员正常的流动,但公众的眼光显然不会这么简单。
同年10月,武汉大学官网发布科研新闻:一篇《Nature》论文提出“人工设计病毒受体”的概念,石正丽赫然出现在共同通讯作者名单上,单位写着“双重身份”。换句话说,石正丽虽然换了地方,但科研圈里,她依然绕不过去那道坎。
对科学家来说,病毒就是病毒,数据就是数据,论文就是成果。但公众看问题,绝不是这么算账的。
有人会问:你研究了蝙蝠冠状病毒几十年,那疫情怎么还会突然爆发?你研究得那么多,怎么没提前警告?
这确实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毕竟三年疫情,现在想起来仍然心有余悸,幸运的是,我们最终战胜了病毒。
说到底,石正丽的人生,其实很讽刺。她花三十多年钻研病毒,本来应该在学术圈里安安静静地留下名字。可一场疫情,把她推到聚光灯下,成了一个复杂的符号。
她不想成为舆论焦点,却永远摆脱不了;她换了工作地点,却依旧被追着议论;她发表学术成果,却常常引来猜测和质疑。
她被称为“蝙蝠女侠”,她的一生,也注定和蝙蝠难舍难分,蝙蝠也注定使得她一生充满了争议。
石正丽的一生,看似掌握在自己手里,其实却被外界的光芒推着走。三十多年,她研究的是病毒;可到了最后,她自己却成了“舆论病毒”的宿主。
实验室里,她研究的是病毒;实验室外,她自己就成了争议的“样本”。
我想起了她曾写过的话:“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是大自然给人类不文明生活习惯的惩罚,我石正丽用我的生命担保,与实验室没有关系。”
目前,广州出现了一种病毒,石正丽也已任职在广州实验室,她运气也太不好了,两场近些年的流行病毒,全被她赶上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