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国民党军抗战胜利后有五大主力的说法,并被各种影视剧采纳。
之前我本人也有过考证,后来通过某资料上描述,认为应该是出自于1946年军事整编会议上,被中国共产党方面首先提及的。
可这句话并没有官方考证的资料记载,所以只是存在于理论中,被各方所接受。
另外还有一个衍生的说法,就是在这次军事整编会议上,不光提及了五大主力的新一军、新六军、第五军、第七十四军、第十八军,还提了战力力仅次于以上五个军的第二军、第七军、第二十五军、第八军、第三十五军、第五十二军。
有心的人早已早心中盘算了一遍,发现以上国民党军的几个军,都是在解放战争时期,给我军造成了很大麻烦的敌军。
一
在聊国军五大主力前,我们有必要聊一聊这个1946年军事整编会议。
应该指出的是,这个军事整编会议是建立在整个抗战胜利以后的基础上的。
对于当时大多数人而言,仗都打完了,还保持那么多兵力已经没必要,那时候国民党军总兵力达800万,除了部分老弱病残外,还有广大适龄的士兵他们都要回老家,娶妻生子,安居乐业。
从这个角度看,这个军事整编会议十分重要。
更重要的一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作为隶属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下辖的武装力量,也参加了军事整编会议。
这是基于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在重庆进行的谈判决定的,即“双十协定”。
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其实也是参加了裁军整编的,比如十八军整编后改称整编十一师,原定辖三旅九团,但实际上只有三旅六团。
胡琏在南麻临朐战役后,意识到了三旅六团的建制不适宜战争环境,于是给蒋介石写了报告,蒋介石后来特批,才补充完整了三团建制。
不过,相比之下,杂牌部队裁减更多,直接导致了后来中山陵400多高级将领哭陵的事儿。
八路军、新四军也相应的进行了裁军整编,只是那时内战的阴云笼罩下,八路军、新四军也不敢裁减员额太多,少数智谋深远的将领更是提前做准备,比如粟裕。
晋察冀军区则因为此事,成了我军裁军整编的标杆,但也因为裁减员额过多,导致内战爆发后出现乏力的情况。
总而言之,这个军事整编会议名义上是为和平建国做准备,但后来成了为内战做准备了。
也是从内战爆发后,五大主力的说法才被逐渐叫开,成了一个公认的说法。
二
所谓国民党军五大主力,应该是个非官方的说法,只是个习称,但后来却被引用最多。
根据网上的资料,国民党军五大主力的说法最早出自1946年10月27日,陈老总《在华中军区军直干部会上的报告》:
“由于三个月来我华中在分局诸同志正确领导下,在野战军首长正确指挥下,党政军民全体的努力,特别是许多优秀的指战员在前线的英勇流血牺牲,苏中七战七捷,昨晚涟水又消灭了蒋军五大主力之一的七十四军之大部,证明了“蒋必败,我必胜”的铁则。特代表中共中央、华东局、山东党政军民,向华中同志致敬!”
陈老总口中的战斗,应当是“一战涟水”,也称涟水保卫战。
1946年10月,在两淮失陷后,国民党军更进一步压迫我华中解放区,欲迫使我华中解放区党政军机关以及部队北移山东,为了给机关部队撤离争取时间,华中野战军调集了第1、第6师和第9、第10纵队及第5旅共28个团迎击。
张灵甫率领整编74师从淮阴直扑涟水,双方在城下激战数个昼夜,后张灵甫因我军增援而撤离。
涟水保卫战,华中野战军其实付出了相当的代价,包括牺牲了十纵司令员谢祥军,当时为了保障全军士气,这一消息愣是瞒了下来。一直到五十年代以后,才给谢祥军补开了追悼会。
也就是陈老总讲话后两个月,1946年12月,张灵甫重整旗鼓,卷土重来,双方在涟水城下二度交手。
华中野战军力战不支,加之敌人增援,无奈选择后撤,此战中作为主力的华中野战军六师出现重大伤亡,师长王必成差点被陈老总撤职查办,所幸因粟裕求情得免。
不过,张灵甫的整编74师也在此战中损失惨重,据不少整编74师的老兵回忆,正式因为涟水之战中损失太多,才导致了孟良崮战役失利。
从这个角度来看,整编74师确实无愧于国军五大主力的称号。
事实上,整编74师在五大主力中,论战斗力也是排在首位的。
孟良崮战役后不久,刘邓大军即遵照中央指示挺进大别山。
1947年6月21日,邓小平在晋冀鲁豫野战军直属部队股长、营以上干部会议上所作报告:
“蒋介石在山东集中了六十个旅,四十几万人。五个主力师(原军),摆在山东就有五军、十一师、七十四师三个师,摆在东北有新一军、新六军。结果在山东被我军歼灭六个半师(原军)。鲁南战役被歼六个旅,莱芜战役被歼七个旅,泰安战役被歼三个旅,孟良崮战役也同样是被歼三个旅。这使蒋介石在山东开始处于被动,虽然他在那里还能作战役性的进攻,但我们现在是想打哪里就能打哪里,主动权已经开始转到我军手里。”
邓小平在讲话中虽然没有明确说“五大主力”,但提了“五个主力师”,结合前后文关系,很明显就是我们所理解的“五大主力”。
1947年11月27日,《申报》刊登了一篇题为《鲁境国军卤(虏)获重要文件 共(匪)干部一封信 对上级坦述军心已涣散》:
“这里是被共匪誉为国军五大主力之一的邱清泉部在鲁西南郓城附近作战时,所卤获大批文件中最有价值的以件。”
也不难看出,整个1947年,五大主力的说法已经不仅仅限于我军中,而是敌军也早已知晓。
1948年5月14日,华野在濮阳整训,朱老总在华东野战军第一兵团团以上干部会上的讲话,也提到了五大主力:
“国民党的几个主力部队,有的被我们搞掉了,如整编七十四师;有的搞得差不多了,如新一军、新六军;有的也遭到我们的严重杀伤,如五军和十一师。今后还要想一些办法把敌人的这几个主力部队彻底搞光,问题就可以解决一大半。特别是你们要研究如何对付五军、十一师和七师等敌人主力部队。”
三
也不难看出,我军在解放战争时期提到“国军五大主力”的时候,其实都是有历史背景的。
陈老总在1946年10月提到的时候,正是张灵甫率领整编74师疯狂进攻我华东解放区的时候。后来晋冀鲁豫野战军挺进大别山,邓小平也提到了“五大主力”,那是因为当时整编第五师、第十一师(第五军、十八军)就在中原地区。
1948年5月,华野在濮阳整训,那时粟裕才刚“斗胆直陈”,要留在中原打大仗,毛主席给他定了目标,要在四至八个月内歼敌五至十个旅。
华野整训结束后南渡黄河,主要也是想打邱清泉的整编第五军(辖两个整编师),所以朱老总才在华野干部会议上提了如何打第五军、十一师
事实上,以上例子可能还漏了。
要知道当时的东北战场上,新一军、新六军一度给我军造成很大的困难,沙岭之战,新六军一个团就挡住了我军六个团的进攻,当时的中央不可能没听说过。
对我军而言,等于说是把在各个战场上都比较难缠的对手集合起来,送了个“五大主力”的称号,也是恰如其分。
当然,这也是在给战士们立一个目标,只要打过五大主力,离全国解放也就不远了。
1948年8月,毛主席在得知豫东战役胜利后,曾高兴的说了一句:
“解放战争好像爬山,现在我们已经过了山的坳子,最吃力的爬坡阶段已经过去了。”
尽管豫东战役没有按照预定计划歼灭邱清泉整编第五军,但是歼灭区寿年第七兵团以及黄百韬兵团(整编25师配一个快速纵队),加上打进开封,歼敌人数达到了9万余人,算是消灭了敌人一个主力兵团。
有意思的是,在国民党当局的心目中,所谓“五大主力”其实还有另外“人选”。
据蒋介石的原侍从官叶邦宗所著《蒋介石侍卫长回忆录》中记载:
“1945年春夏,国民政府颁布抗战有功第一梯队五大精锐部队,以番号次序分别是——
革命灵魂第一军,主要将领分别是:何应钦,胡宗南,张卓,罗烈。
(第一军自东征北伐中原大战,抗日战争,是国民革命军重要的组成部分)
铁甲新军第五军,主要将领分别是:薛岳,徐庭瑶,邱清泉,熊笑三。(第五军番号经历多次变更,随着抗战中后期,被分散成多个小体系在各战区发挥了机械化的优势)
荣誉先锋十三军,主要将领分别是:汤恩伯,张珍,张雪中,石觉。
(第十三军始终冲锋在战场最前沿在抗战期间始终保持先锋部队称号)
野战雄狮五二军,主要将领分别是:关麟征,张耀明,赵公武,刘玉章。
(第五十二军 有着黄埔军校优良传统和迅敏的战斗素养,成为野战部队的标榜,是国民党军唯一没有变动建制的主力军,曾以军基干扩编两个集团军体系,这是未曾有过的先例,被蒋介石视为中央陆军中的嫡系私有财产)
卫戌模范七四军,主要将领分别是:俞济时,王耀武,施中诚,张灵甫。
(第七十四军是中央卫戌部队的典范,抗战中被使用在战场中,是蒋介石部队中的后备军思想观念坚定)
以上各军建制完满,战斗力强悍,意志坚定,忠实追随蒋先生闹革命,是抗战胜利中坚力量。
所列举的代表人物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细心考量,相对影响力大,战场功勋卓著,个人指挥能力强悍,能独当一面,在军中影响力非凡。
除了74军、第五军外,多了第一军、十三军、五十二军。
为什么国民党当局认为他们的五大主力与我们所熟知的五大主力不同?我这里也有个解释。
首先是第一军的问题。第一军是蒋介石发家的部队,后来归胡宗南下辖,但是为了保存实力,第一军打过的硬仗屈指可数,抗战时期只是稍一露脸,就被派到了西北监视陕甘宁苏区,反而不像是74军打满全场。
第一军就是这么在被“过度保护”中,逐渐丧失了战斗力,空有其表,而没有其里,虽然在西北也给我军造成一定的困扰,但整体威胁不大。
其次是十三军,十三军就是汤恩伯的部队了,这支部队就更名不副实了,汤恩伯在河南驻兵期间,整个一个御敌无术,扰民有方,1944年豫湘桂会战更是一败再败,十三军的名头更像是吹出来的。
内战爆发后,十三军被调到了东北,除了初期发挥过一定作用外,基本上就没再有过大用。
最后就是52军,52军被国民党当局列入五大主力倒也不算是吹嘘,这个军也是辽沈战役后,国民党军唯一建制比较全的撤离的部队,一直撤到了台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