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石器时代陶罐上的勾连纹,到唐宋绢帛间的烟岚松石;从宫廷楼阁的工笔重彩,到文人书斋的水墨写意——丹青妙笔始终是中华文明最深邃的凝视。那些隐于山水长卷后的无名巨匠,那些藏于市井勾栏的狂狷逸士,以笔锋为舟楫,在绢纸的方寸间摆渡着东方美学的哲思。他们或挥洒庙堂气象,或勾勒草野逸趣,将儒道禅意化入皴擦点染,让一纸乾坤承载千年兴替。
这些画家,不仅是技法的革新者,更是文明基因的编码者。他们以墨色重构宇宙秩序,用人间百态注解永恒。本文就跟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历史上的十大画家。
1、顾恺之(东晋)
顾恺之(约348-409年),字长康,东晋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历任桓温参军、殷仲堪参军、散骑常侍,世称"才绝、画绝、痴绝"。早年师从卫协,在建康瓦棺寺绘《维摩诘像》时点睛瞬间募款百万钱;代表作《女史箴图》以十二段连续构图讽喻贾后专权,首创"春蚕吐丝"线描法(高古游丝描),现存故宫博物院唐摹本;《洛神赋图》采用"人大于山"比例表现曹植遇仙场景,开创山水衬景叙事范式;《列女仁智图》活化历史人物动态,今存宋摹本藏故宫。理论方面于虎头山提出"传神写照"美学观,强调"点睛之笔"决定人物神韵,著《论画》《画云台山记》系统阐述"迁想妙得""以形写神"创作方法。其线条技法形成古典人物画基本范式,直接影响唐代吴道子莼菜条描法系,所创维摩诘病容造型成为敦煌壁画基准图式(如103窟维摩变),所撰画论奠基南朝谢赫"六法论"体系。
![]()
2、吴道子(唐朝)
吴道子(约685-760年),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州)人,少孤贫,初为民间画工,后任山东兖州瑕丘尉,被唐玄宗召入长安供奉宫廷,授内教博士,官至宁王友。代表作中《送子天王图》(现存宋摹本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以“莼菜条”线描表现衣带飞动,创“吴带当风”范式;长安景云寺《地狱变相》未绘刀林油锅却令“京都屠沽改业”,宗教绘画造境能力撼动世俗;洛阳玄元皇帝庙《五圣图》被杜甫赞“森罗移地轴”,壁画艺术达盛唐巅峰。技法上革新白描传统,首创"焦墨淡彩"敷色法(吴装),发展出"线描八法"主导唐宋宗教人物画体系;其艺术样式被尊为"吴家样",推动永乐宫三清殿《朝元图》(元代)等壁画创作,画史并称"画圣"与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为"画家四祖"。
![]()
3、阎立本(唐朝)
阎立本(约601-673年),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北周贵族,父阎毗为隋朝工程学家。其历仕唐高祖至高宗三朝,初任将作少监,后升工部尚书,高宗时官至右相。代表作《步辇图》(现存北宋摹本藏故宫博物院)以精细铁线描记录吐蕃使臣禄东赞觐见唐太宗场景,开创纪实性人物画范式;《历代帝王图》绘汉昭帝至隋炀帝十三位君主,通过服饰仪态区别明君昏主,奠定庙堂肖像标准;贞观十七年奉诏绘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像壁画(真迹湮没),成为唐代勋臣画像经典。技法上融合中原铁线描与西域晕染法,发展出层叠敷彩的殿堂人物画体式,精准表现《取贡图》中婆利国使者的虬髯狮纹衣饰。画史将其与兄长阎立德并称初唐宫廷艺术代表,多件作品成为《唐书》《历代名画记》。
![]()
4、荆浩(五代)
荆浩,山西沁水人,晚唐至五代隐居于太行山洪谷,自号洪谷子。其经历朱梁政权更迭而避世专研画艺,传世唯一真迹《匡庐图》(藏台北故宫)以全景式构图展现太行山势,首创"云中山顶"气象,通过钉头皴与晕染法结合表现山岩体积,奠定北派山水根基。理论著作《笔法记》提出"六要"准则(气韵思景笔墨),系统总结"远取其势,近取其质"观察法,强调"图真"理念需"搜妙创真"。技法创新上发展水墨皴法,将张璪"破墨"演进为"斧劈皴"雏形,实现"笔尖寒树瘦,墨淡野云轻"(其自题诗)的笔墨平衡。该山水体系直接影响关仝、李成、范宽等人,其"大山大水"范式成为北宋全景山水母本,《匡庐图》中"三远法"雏形(高远平远深远)经郭熙《林泉高致》理论化,传世摹本《钟离访道图》留存神仙题材创作面貌,画史尊其为"唐宋山水画之变"关键人物。
5、范宽(北宋)
范宽,陕西华原(今陕西铜川)人,因性情宽厚得名。初学荆浩、李成,后移居终南山、太华山对景写生。代表作《溪山行旅图》(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以2.06米立轴呈现雄峻山体,首创"雨点皴"表现秦岭花岗岩肌理,主峰占画面三分之二强化压迫感,被董其昌誉为"宋画第一";《雪山萧寺图》(藏台北故宫)以"蟹爪树"配雪景寒林,创立"枯笔焦墨"雪景技法;《临流独坐图》开创"深远"构图先例。其突破荆浩全景式构图,建立"远望不离坐外"的视觉范式,主张"师诸造化",通过终南山二十余年观察实现"山骨郁茂"的质感表现。技法上将水墨渲染与皴法结合,发展出豆瓣皴变体"钉头皴",影响郭熙《早春图》卷云皴形成。画史将其与李成、关仝并称"北宋三大家",《宣和画谱》载其作58件,米芾称"本朝无人出其右",其范式成为南宋李唐斧劈皴源头,并启明代浙派戴进风格。
6、米芾(北宋)
米芾,湖北襄阳人,后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宋徽宗时召为书画学博士,官至礼部员外郎。书法上突破唐楷法度,创"八面出锋"笔法,《蜀素帖》《苕溪诗帖》(均藏台北故宫)以侧锋取势展现"风樯阵马"气韵,行书成就与苏轼、黄庭坚并称"宋四家"。绘画代表作《云山图》首创"米点皴",用横点积染表现江南烟雨,发展"米氏云山"体系,《珊瑚笔架图》结合书法题跋开创文人画新格式。理论著作《书史》《画史》提出"墨戏"创作观,系统鉴定晋唐书画真迹,批判院体"匠气"倡导天真平淡美学,其"无垂不缩,无往不收"用笔原则成为后世书学要旨。曾掌内府书画鉴藏,编订《宝章待访录》保存唐代艺术文献,书风影响元代赵孟頫,所创云山范式启导高克恭、方从义水墨实践,所著《砚史》奠定砚台分类研究基础。
7、宋徽宗赵佶
宋徽宗赵佶,北宋第八位皇帝,在位期间广设画院,亲定《宣和画谱》编录历代名画六千余件。其工笔花鸟代表作《瑞鹤图》(藏辽宁博物馆)以绢本设色描绘汴梁宣德门祥云瑞鹤,首创"生漆点睛"技法增强禽鸟神采;《五色鹦鹉图》(藏波士顿美术馆)采用双钩填彩法精细表现羽毛层次;《听琴图》(藏故宫博物院)融合文人意境与院体写实。创立"宣和体"院画标准,要求观察物象如"孔雀升墩必先举左腿"(《宣和睿览册》载),推动写生技法革新。书法创"瘦金体",横画收笔顿挫如刀刻(《秾芳诗帖》藏台北故宫)。主持画学考试以"深山藏古寺""踏花归去马蹄香"命题选才,培养出张择端、王希孟等名家。靖康之难后书画尽散,现存二十余件签押作品奠定南宋院体基础,其艺术体系影响金代王庭筠及明代边景昭工笔画风。
8、黄公望(元代)
黄公望,江苏常熟人。中年入仕任浙西宪吏,因案牵连入狱,后归隐道教全真派,往来于富春江、虞山、太湖。代表作《富春山居图》(藏台北故宫与浙江省博)历时七年绘成,以长卷形式融合富春江四季景致,开创"浅绛山水"范式,通过干湿墨色交替皴擦展现沙洲层岩;《天池石壁图》(藏北京故宫)以赭石晕染山体,独创"解索皴"表现苏州天池山地质肌理;《九峰雪霁图》(藏北京故宫)用留白与淡墨勾画雪后山峦。其总结创作理论《写山水诀》,提出"三远法"(阔远/高远/平远)的构图原则及"作画大要,去邪甜俗赖"的艺术主张,发展出勾皴与渴笔擦染结合的笔墨体系。晚年笔墨趋于简率,影响吴镇、倪瓒等元四家风格,所创浅绛设色技法成为明清文人画主流,元代汤垕《画鉴》评其"格超凡俗",清代王原祁奉其作品为山水典范。
9、倪瓒(元代)
倪瓒,江苏无锡人。出身江南富豪,晚年散尽家财泛舟太湖二十余年。代表作《六君子图》(藏上海博物馆)以松柏樟楠等六树象征士人气节,首创"折带皴"表现太湖坡石纹理;《容膝斋图》(藏台北故宫)采用"一河两岸"三段式构图,疏林坡岸间留白呈现空寂意境;《渔庄秋霁图》(藏故宫博物院)以渴笔淡墨勾画寒林远岫,实践其"不求形似"美学观。绘画理论提出"逸气说",主张"聊以写胸中逸气",在《竹枝图》《紫芝山房图》中以书法飞白笔法融入枯木竹石,形成"惜墨如金"的淡逸风格。其构图范式直接影响明清文人画,沈周据《虞山林壑图》改创《策杖图》,董其昌称其画格"天真幽淡",所创折带皴法成为王原祁笔下"干笔皴擦"技法源头,现存五十余件真迹确立"疏体山水"的经典体系。
10、徐渭(明代)
徐渭,浙江绍兴人,科举屡试不第后入胡宗宪抗倭幕府,晚年漂泊各地卖画为生。绘画代表作《墨葡萄图》(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以狂草笔法泼洒水墨,首创"不求形似求生韵"的大写意风格,题诗"笔底明珠无处卖"直抒胸臆;《杂花图卷》(藏南京博物院)融合草书笔势连绘牡丹、石榴等十三种植物,展现水墨淋漓的抽象表现力;《牡丹蕉石图》(藏上海博物馆)以胶矾水破墨技法表现雨雾迷蒙。其提出"舍形而悦影"美学观,将戏剧创作经验融入绘画,《渔夫图》题跋"葫芦依样不胜揩"体现艺术革新意识,《蟹鱼图》中草书线条转化为蟹爪结构。创"青藤白阳"并称的泼墨传统,启导八大山人、石涛写意画风,郑板桥自刻"青藤门下走狗"印彰显其影响,现存百余幅真迹确立文人写意花鸟范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