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9日,长达30天的三伏天正式结束,迎来夏秋交替的关键时期。老话说:“出伏调得好,秋冬生病少”,此时养生需格外注意。不管大人孩子,牢记"3不要、4不吃、5要补",顺应时节,安稳入秋!
一、出伏时节"3不要"
1、不要熬夜
夏季昼长夜短的生活习惯需及时调整。秋季讲究"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晚上11点前入睡有助于养护阴精,为冬季储备能量。出伏后尤其要避免熬夜伤肝,影响免疫力。
2、不要贪凉
出伏后虽仍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早晚已明显转凉。此时若继续长时间吹空调、贪食冷饮,易使寒气入侵,导致感冒、腹泻、湿气加重等问题。所以,尽管秋季依然炎热,建议改喝温水,让身体适应自然温度变化。
3、不要急于贴秋膘
出伏后虽天气转凉,但暑湿仍存,此时大量摄入高脂肪、高热量食物会加重脾胃负担,引发消化不良或湿热内蕴。出伏后的15天是夏秋交接的敏感期,身体需适应逐渐干燥的气候。若过早贴秋膘,还可能破坏体内阴阳平衡,反而降低免疫力。
二、出伏时节"4不吃"
1、不吃寒凉瓜果
西瓜、甜瓜等夏季瓜类出伏后逐渐退市,脾胃虚弱者更要忌口,以免引发腹痛腹泻。多吃应季水果,如梨、山楂、苹果等。
2、不吃辛辣刺激
辣椒、花椒等辛香之物会加重秋燥,导致口干舌燥、皮肤干痒。烹饪应减少烧烤、油炸等方式,多用蒸煮炖等手法,既能保留食材营养不流失,还能营养滋补不上火。
3、不吃肥腻食物
经过苦夏的食欲不振,出伏后切忌突然大补。红烧、油炸等油腻食物会加重肠胃负担,建议循序渐进进补。
4、不吃隔夜剩菜
夏秋之交细菌繁殖仍快,隔夜饭菜易变质。尤其海鲜、豆制品等高风险食物更要现做现吃,预防肠胃炎。
三、出伏养生"5要补"
1、补优质蛋白
经历夏季消耗后,需补充鱼肉、鸡蛋、豆制品等优质蛋白。推荐鲫鱼豆腐汤,既能补充营养又易消化吸收。
2、补滋阴食材
银耳、百合、莲子等白色食物最宜秋季。银耳莲子羹能滋阴润燥,缓解秋燥引起的咽干咳嗽。
3、补维生素
新鲜果蔬如秋梨、葡萄、莲藕等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梨子可生吃或炖汤,能生津止渴、润肺化痰。
4、补益生菌
经过夏季冷饮刺激,肠道菌群需要调理。酸奶、纳豆等发酵食品可改善消化功能,增强免疫力。
5、补微量元素
坚果富含各种微量元素,如核桃、杏仁、腰果等富含锌、硒等元素,每日一小把补充脑力劳动者所需营养。
出了伏天,若能坚持这"3不要、4不吃、5要补"的养生法则,配合适度运动和良好作息,就能为秋冬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