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彭小东(本文原创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开篇:全球王座更迭与东方镜像
2025年上半年的全球广告行业,像极了一部高潮迭起的商业史诗——头部阵营的座次表被重新书写,技术革命的浪潮与区域市场的冷暖交织,新旧势力的碰撞与融合在财报数字间清晰可辨。
当我们将目光聚焦于WPP、阳狮、宏盟、IPG这四大“顶流玩家”时,一组数据率先揭示了格局之变:阳狮集团以约99.07亿美元的总营收反超WPP的约89.9亿美元,自2024年取代后者成为“全球最大广告集团”后,再度以强劲增势巩固霸主地位;而宏盟与IPG的合并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这场潜在的行业“世纪联姻”让未来充满想象空间。
这场全球广告业的“权力游戏”,对中国户外广告传媒企业而言绝非隔岸观火。当国际巨头在AI技术、区域市场与生态布局中激烈厮杀时,中国户外广告行业正站在“技术渗透+政策调控+消费升级”的三重交叉口——全球格局的重构,既带来了对标学习的机遇,也抛出了本土化生存的考题。
共性特征
AI成“胜负手”,区域分化加剧
纵览四大集团的财报,技术革新与区域市场的双重变量,构成了行业竞争的底色。
(一)AI渗透:从工具到战略的核心跃迁
阳狮集团自2024年推出CoreAI平台后,累计投入已突破上亿欧元,其AI驱动业务在2024年实现超15%的有机增长,并将2025年目标定为+20%;通过收购BR Media、Captiv8强化网红营销与商业转型的AI能力,构建起“帮助客户识别增长点、提升媒介效率、精准创造内容”的独特优势。
WPP发布基于AI的受众行为预测系统“Open Intelligence”,依托隐私计算技术激活第一方数据,上半年核心平台“WPP Open”使用率从3月的60%飙升至6月的85%,二季度推出的“AgentBuilder Pro”工具生成超5万个AI代理,显著提升团队生产力。
宏盟将AI视为“应对未来竞争的核心工具”,重点布局媒体与精准营销领域;IPG斥资4840万美元收购电商智能平台,并将AI应用于媒介采购优化与消费者行为分析。
技术的深度渗透,不仅重塑了创意生产、媒介投放与客户服务的全链条,更成为集团间拉开差距的“隐形壁垒”——谁能更快将AI能力转化为客户可感知的价值,谁就能在存量市场中抢得先机。
(二)区域市场:冰火两重天的全球棋局
北美与欧洲:北美仍是“稳定器”,阳狮北美市场以21.92亿净营收、5.8%的有机增长率成为增长核心,宏盟美国本土收入41亿美元、有机增长3.7%,WPP虽整体下滑但北美仍贡献重要份额;欧洲则整体疲软,英国、法国等核心市场增长乏力,WPP英国市场核心营收下滑6%、法国与德国负增长,阳狮法国与德国亦拖累欧洲整体表现。
亚太:分化最为显著。阳狮在中国市场Q2实现5.2%的有机增长,亚太区整体以3.18亿净营收、5.7%的有机增长率位列第三大市场,其成功被归因于“一个阳狮(Power Of One)协同模式”的落地;反观WPP,中国市场核心营收暴跌16.6%,成为其全球最大拖累;IPG亚太区更是遭遇16.3%的暴跌,主因中国数字项目收缩及英国媒体采购下滑。
新兴市场:拉美与中东成为“新引擎”。阳狮拉美地区有机增长率高达19.8%,巴西、哥伦比亚等国贡献重要增量;宏盟拉丁美洲增长率飙升至16.5%;IPG拉美广告业务带动有机增长2.2%。相比之下,亚太部分区域与欧洲传统市场的低迷,进一步加速了全球广告版图向南北倾斜的重构。
个体博弈
有人高歌猛进,有人负重前行
(一)WPP:转型阵痛下的“破局前夜”
作为曾经的“霸主”,WPP在2025年上半年交出了一份“喜忧参半”的答卷:总营收66.63亿英镑(同比下降7.8%),核心营收50.26亿英镑(降幅4.3%),营业利润4.12亿英镑(利润率从11.5%降至8.2%)。
区域市场近乎“全军覆没”——北美核心营收降2.4%,英国降6%,西欧降5.5%,中国市场暴跌16.6%(唯一亮点是印度微增0.1%)。行业层面,快消品等传统主力行业下滑明显,新客户拓展遇阻。
但危机中亦藏转机:GroupM、Ogilvy、Hogarth三大核心子公司二季度分别实现8%、15%、10%的营收增长,利润涨幅更高;品牌升级(如媒介业务焕新为WPP Media)、AI战略(Open Intelligence系统、“AgentBuilder Pro”工具、“Reputation Capital”声誉管理工具)加速落地;新业务拓展斩获Electronic Arts、海信、欧莱雅等订单。
随着9月1日新CEO辛迪・罗斯上任,“AI转型能否打翻身仗”将成为检验其战略成效的关键命题——下一份财报,或许就是答案。
(二)阳狮:数字化转型的“全球标杆”
阳狮集团延续了2024年的强劲势头,上半年全球营收84.83亿欧元(同比增长10.9%),有机增长5.4%;Q2净收入36.17亿欧元(增长4.6%,有机增长5.9%)。
其成功密码可归结为“新客户+区域开花+AI驱动”三重引擎:连续赢得十余个重大新客户,市场份额持续提升;北美市场以21.92亿净营收、5.8%的有机增长率稳居压舱石,中国Q2增长5.2%成为亚太亮点,拉美(19.8%)、中东(8.8%)等新兴市场爆发;自研CoreAI平台投资超亿欧元,收购BR Media等强化AI能力,目标2025年AI驱动业务增长20%。
更值得关注的是,阳狮计划下半年完成7-8亿欧元投资,重点布局人工智能、数据、商业等领域,通过并购完善生态布局。
这家百年企业正以“数据资产+互联生态+持续并购”的组合拳,试图在AI时代成为客户“不可或缺的可信赖伙伴”。但如何平衡区域波动与人才投资,仍是其全年目标的关键考验。
(三)宏盟:合并前的“热身答卷”
作为2025年行业最重磅事件,宏盟与IPG的合并已进入最后阶段(反垄断审查通过,等待剩余5个市场监管批准)。
上半年宏盟营收77.06亿美元(同比增长2.9%),Q2收入40.156亿美元(增幅4.2%),媒体与广告业务(贡献近六成收入)、精准营销板块(增长5.0%)合计贡献七成增量,美国本土(3.7%)、亚太(6.2%)、拉美(16.5%)表现亮眼。
但短板同样明显:公共关系业务深跌7.0%,医疗健康营销下滑4.0%,品牌与零售商务业务下滑13.4%。管理层明确表示,下半年将聚焦媒体与精准营销优势赛道,同时扭转公关与医疗业务的颓势。
对于宏盟而言,合并成功后的资源整合与效率提升,将是决定其能否跃升为“全球最大营销服务网络”的关键——这场“热身赛”的表现,已为后续整合埋下伏笔。
(四)IPG:阵痛期的“长期主义”
IPG上半年总营收48.59亿美元(同比下滑6.7%),净利润锐减至7710万美元,短期业绩承压明显。零售、医疗保健和汽车运输三大领域客户预算收缩是主因,尽管金融服务与食品饮料领域有新突破,仍难抵整体下滑。
区域市场分化加剧:北美降幅7.2%(低于集团平均),拉美增长2.2%成为唯一亮点,亚太暴跌16.3%(中国数字项目收缩+汇率波动侵蚀利润)。
为应对变局,IPG启动大规模重组(裁员2400人、关闭59.5万平方英尺办公空间,产生3.21亿美元费用),预计全年节省2.5亿美元成本;技术层面收购电商智能平台并应用AI工具,战略层面与宏盟的合并已获股东批准与FTC反垄断放行。
短期阵痛是为长期转型支付的必要成本——拉美突破与AI能力,或将成为其未来增长的双引擎。
全球变局下的中国户外广告传媒
挑战与机遇并存
(一)国际巨头的“中国命题”与中国企业的镜鉴
阳狮在中国市场Q2实现5.2%的有机增长,核心在于“一个阳狮”协同模式落地——通过整合媒介、创意与数据能力,精准匹配本土客户需求;WPP中国市场暴跌16.6%,则暴露了传统创意模式对快速变化的消费趋势(如Z世代偏好、国潮兴起)响应滞后。
对中国户外广告企业而言,国际巨头的成败提供了双重镜鉴:技术驱动的精准化(如AI赋能的户外广告位智能定价、受众行为分析)与本土化服务的深度绑定(如社区场景、城市文化IP的融合),是抵御外资竞争的关键。
(二)技术渗透:从“跟随”到“并跑”的突围窗口
全球四大集团对AI的投入已从“单点工具”转向“全链生态”——阳狮的CoreAI平台覆盖创意生产到媒介投放,WPP的Open Intelligence系统激活第一方数据,宏盟与IPG合并后拟共享AI工具链降本增效。
而中国户外广告传媒企业虽在程序化购买(如DOOH数字户外广告程序化交易)、LBS(基于位置的服务)定向投放等领域有所布局,但整体仍存在“数据孤岛”(媒体资源方与品牌方数据未打通)、技术应用浅层化(多停留在曝光监测,缺乏对消费者决策路径的深度影响)等问题。
2025年或将成为分水岭:头部企业需加速构建“数据-算法-场景”的闭环能力,中小玩家则可通过垂直场景(如交通枢纽、社区电梯)的精细化运营形成差异化优势。
(三)区域分化:新兴市场的“下沉红利”与一线城市的“存量博弈”
全球新兴市场(如拉美、中东)的高增长,本质是消费升级与城镇化加速带来的广告需求释放;而中国户外广告市场同样呈现“下沉与存量”双主线——一线城市受经济周期影响,广告主预算更趋理性(如WPP中国市场下滑主因企业IT支出谨慎),但社区媒体、交通场景(地铁、公交)因高频触达仍具韧性;三四线城市及县域市场随着消费力提升,成为户外广告的新增量场(如商业综合体LED屏、乡镇公交站牌)。
中国企业的机会在于:一方面通过技术手段(如AI动态创意优化)提升一线城市存量资源的ROI,另一方面下沉市场布局中抢占“最后一公里”触点。诚邀您参加彭小东导师于2025年9月20日—21日在上海举办的课程,本次课程将深入探讨户外广告销售的实战打法、具体落地策略及高效实操工具等精髓内容。
(四)政策与资本:监管趋严下的合规挑战与整合机遇
全球广告业合并浪潮(如宏盟IPG合并)背后,是规模效应与资源集中的必然选择;而中国户外广告行业受《户外广告管理办法》等政策约束,对媒体点位合法性、内容合规性要求趋严(如LED屏亮度、广告内容审核)。
这既增加了中小玩家的生存门槛(合规成本上升),也为头部企业通过并购整合优质资源(如地铁、机场等稀缺点位)提供了机遇——未来“技术+合规+资源”的复合能力,将成为决定企业天花板的核心变量。
未来预判
中国户外广告的“破局三策”
(一)技术自主:从“工具依赖”到“生态构建”
学习国际巨头“AI+数据+场景”的全链布局,但需避免盲目跟风——中国企业应聚焦本土需求,开发适配国内数据环境(如隐私保护法规)的AI工具(如基于国产大模型的消费者意图预测),并与本土互联网平台(如微信、支付宝)合作获取高价值数据,构建“自主可控”的技术生态。
(二)场景深耕:从“广覆盖”到“强连接”
全球经验表明,新兴市场的增长源于对本地消费场景的深度挖掘(如巴西的狂欢节户外广告、哥伦比亚的社区巴士广告)。
中国户外广告企业需跳出“点位数量”思维,转向“场景价值”运营——例如,将公交站牌广告与城市通勤服务结合(提供实时公交查询),将商圈LED屏与本地生活优惠联动(扫码领券),通过“广告即服务”提升用户粘性。
(三)全球化对标与本土化创新:在开放中锻造竞争力
尽管国际巨头在中国市场遭遇挑战(如WPP下滑),但其技术与管理经验仍值得借鉴;同时,中国企业需抓住“一带一路”倡议机遇,通过服务出海(如为跨境品牌提供东南亚户外广告解决方案),在全球化竞争中验证能力。
最终胜出的,必将是那些既能吸收全球先进模式,又能扎根中国消费土壤的创新者。
彭小东断言:2025,中国户外广告的“觉醒元年”
“当全球广告业的竞争焦点转向技术主权与区域韧性,中国户外广告企业既面临‘狼来了’的压力,更迎来‘换道超车’的机遇。
阳狮的AI生态、宏盟IPG的规模整合,本质都是对‘客户价值’的重新定义——未来的王者,一定是能用技术读懂消费者、用场景连接用户、用合规护航增长的破局者。”
结语:全球广告业的生死时速,本质是一场关于“未来定义权”的争夺。中国户外广告传媒企业若能在技术自主、场景深耕与全球化对标中找到平衡点,不仅能在国际巨头的夹缝中突围,更可能成为新秩序的重要构建者——2025上半场只是开始,真正的较量,藏在每一个“中国场景”的创新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