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新能源汽车的牌桌上,已经坐满了各路豪强,互联网巨头、传统车企、造车新势力。
其中,一位来自山东的民营巨头也端着筹码走了进来,它就是魏桥创业集团。
更让人咋舌的是,掌舵人张波放出狠话,三到五年时间,要做到年产五十万辆、产值千亿。
这不是随口吹的牛,因为这家企业的底子,足以让外界重新审视它的可能性。
![]()
01
魏桥的故事,要从创始人张士平说起。
这个出身山东农村的男人,初中毕业就进油棉厂扛棉花,肩膀上压的是一百多斤的棉包,一天几十趟,十七年如一日。
他没什么书面上的辉煌履历,却有一股死磕的劲头,干活不怕累,遇事不退缩。
后来,他被调去接手一个亏得快散伙的小油棉厂,厂里破到连玻璃都缺,生意全靠旺季支撑,一到淡季就停摆。
![]()
换成别人,可能想着混日子,他却砸钱上设备、扩原料加工范围,还改工人计件工资制度。
有人不干,直接劝退,有人偷懒,当场开除,这样的硬作风,在三年时间里,把厂子从亏损变成全国行业利润第一。
当棉花卖不动时,他干脆自己开毛巾厂,再建纺纱厂,把链条往下游延伸。
等到纺织规模做大,又遇到限电影响,他索性搞起了自备电厂,硬生生闯出全国没先例的路子,把电价压到比国家电网还低三分之一。
02
纺织之外,张士平又盯上了电解铝。
这个行业电力成本能占到近一半,别人都嫌贵,他手里却正好有便宜电。
于是中国宏桥诞生了,依靠成本优势迅速崛起,不仅做铝锭,还布局氧化铝、高精铝板带箔、矿业,把上下游全打通,形成了所谓“魏桥模式”。
到了2014年,中国宏桥的产量超越俄铝,成了全球最大的铝制造商。
![]()
那时的张士平,身家数百亿,但生活简朴得让人难以置信,办公室只有一张桌子和铁皮柜,出差自己拎包,甚至用掉桌上的饭菜也不觉得丢人。
他把省下的钱,用在员工身上,修住房、配学校、涨工资,照顾十几万人的生活起居。
他有个铁律,不碰地产,不做投机。
行情好就多赚,行情差就少赚,靠的是稳扎稳打,而不是跟风炒作。这种坚守,让他在一个又一个竞争惨烈的市场里站住了脚。
03
2018年,张士平退居幕后,把集团交给独子张波。
不巧的是,环保风暴随即而来,魏桥的大量自备火电产能成了众矢之的,关停产能的损失上百亿。
资本市场的震荡、主业增长的瓶颈,让这个接班人一上任就感受到“火山口”上的烫脚感。
张波选择了腾挪,把近四百万吨电解铝产能搬到云南,用水电替代火电。
![]()
同时,他开始寻找新的增长曲线,最终把目光投向了新能源汽车。
表面看,这似乎是一次跨度很大的跨界,但其实魏桥早已在汽车轻量化领域布局多年。
铝合金替代钢材,是车企减重节能的重要方向,魏桥在这个领域既有资源,也有技术积累,从铝水到加工,一条龙都能自己干。
2021年,全铝车身项目量产,2023年,一体化压铸生产线启动,同年,魏桥又豪掷十亿美元投资合作方,推出首款量产车极石01。
04
新能源汽车行业现在的竞争,不是简单的“你追我赶”,而是血淋淋的淘汰赛。
巨头有资本,新势力有故事,魏桥的优势在于成本控制和产业链整合,尤其是在铝合金车身方面,它几乎是从源头到成品全掌握。
但造车并不仅是造壳子,还涉及三电系统、智能化、软件生态,这些恰恰是魏桥的短板。
![]()
张波的目标很高,时间很紧,挑战不小。
不过,和那些空手套概念的新玩家不同,魏桥有实业基因,有稳定现金流作后盾,不需要靠烧投资人的钱来续命。
这意味着,它的造车之路可能走得更慢,但容错空间更大。
真正的考验,是如何在保住老本行的同时,把新业务做成第二条支柱。这不仅关乎魏桥的未来,也关乎十几万员工的饭碗。
05
魏桥要造车,不是心血来潮,而是一次从资源禀赋到产业趋势的延伸。
它的起点不同于互联网玩家的轻装上阵,也不是传统车企的保守转型,而是一种基于重资产、长周期的稳步试探。
张士平当年能在纺织和铝业这样的红海市场里杀出一条路,是因为他尊重市场规律、死磕成本和品质。
![]()
如今的张波,如果能把这种精神带进新能源赛道,魏桥的造车或许不只是一次冒险,而可能成为另一段被商界津津乐道的传奇。
在产业变革的浪潮中,有人急着抢风口,有人耐心磨刀。
历史常常证明,那些活得最长久的,往往是后者,魏桥的故事,接下来怎么写,值得盯紧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