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年轻人选择不结婚、不生育的现象背后,其实有着深刻的社会与经济动因,老一辈人往往只关注生育数量,却忽视了当下的养育成本。
一位网络博主通过自身经历,向传统观念发出挑战,指出养育孩子的经济压力远超想象,仅四个月就花费超过六万元,而这还只是较为保守的估算。
一个婴幼儿为何会带来如此高昂的支出?这些资金究竟流向了哪些方面?
生孩子得多少钱
要养育一位“20后”宝宝,到底需要多少预算?博主用亲身经历给出了答案——仅仅四个月时间,孩子与母亲的相关支出就已突破六万元大关。未为人父母前,很多人认为“不过多添一副碗筷”,真正养育之后才发现“这简直是个无底洞”。
这笔账目是严格按照实际消费记录整理,绝非随意估算。由此可见,生育确实是一项巨额投入。只要到线上购物平台或线下母婴商店逛一逛,就能直观感受到奶粉价格的飙升,品质中等的奶粉动辄数百元一罐。
对于普通家庭而言,选择的奶粉价格区间通常在200至300元之间,条件稍好的家庭则会选购单价400元的高端产品。然而一罐奶粉往往撑不过一周,平均每周消耗量约为四罐,仅此一项,每周支出就接近2000元。
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奶粉消耗速度也逐渐加快。有些宝宝一岁半就断奶,有些则要持续饮用到三岁。这仅仅是基础刚需消费之一,另一项高额支出则是尿不湿。
尿不湿还细分为日用与夜用两种类型,单片价格约在三元左右,看似低廉,但使用频率极高,每日需消耗八至九片,折算下来每月支出约800元。除此之外,还有大量零碎开销。
包括婴儿湿巾、棉柔巾、自费疫苗等项目,孩子出生两年内就接种了20多剂疫苗,仅疫苗费用就接近万元。奶瓶作为消耗品,更换频率极高,同理还有水壶、保温杯等饮水工具。
有了奶瓶,是否还需要配套的消毒器?为了孩子头部发育正常,是否需要购买定型枕?喂奶时担心呛奶,是否应添置斜坡垫?外出时担心意外,是否需要配备专用监控设备?
真的有必要吗?
许多读者会产生疑问:这些产品真的都不可或缺吗?回想过去农村家庭养育孩子,哪有如此繁琐?尿不湿可以用旧衣替代,湿巾、棉柔巾也非必需品。但现代社会对儿童健康与卫生标准已发生根本性转变。
若因卫生问题导致疾病,后续检查、治疗、用药等支出,加上家长请假护理造成的工资损失,远超湿巾等日常用品的花费。这些看似可有可无的消耗品,实则与“柴米油盐”同等重要。
古语有云“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如今则是“不养娃不知母婴用品贵”。这些小额支出累积起来,金额相当可观。为维持工作收入,博主在产假结束后各阶段都聘请了专业护理人员。
月嫂、育儿嫂等服务都需要支付费用。有人建议夫妻一方辞职照顾,但这样会加剧家庭经济压力,尤其在当前就业形势下,重新就业并非易事。
为了避免失业风险、保障稳定收入、减少求职焦虑,只能选择雇佣专业人士照料。实际上,孩子的支出远未结束,还有专用护肤品、洗护用品、餐椅、餐具、营养补充剂等持续开销。
这可是大投资
上述仅是日常消耗品范畴,还有婴儿服装、婴儿车、婴儿床等耐用品需要购置。四个月花费六万元,平均每月支出达1.5万元。以当下年轻人的消费观念来看,这笔钱若用于自身享受,显然更为轻松。
更令人担忧的是,婴幼儿用品价格持续攀升,这对经济条件有限的家庭形成巨大压力。而这些支出还只是婴幼儿阶段的投入,待孩子进入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乃至大学阶段,才是真正的“烧钱”高峰。
每月一万元的育儿支出已是常态,现实中又有多少人能实现月薪过万?二胎、三胎意味着支出成倍增长。因此年轻人选择不生育并非任性决定,也有博主特意带催生的长辈参观奶粉价格,结果老人久久无言。
养育孩子本质上是一项长期投资,而部分青少年甚至会质疑父母“谁让你生我”的态度,更令父母心力交瘁。这也解释了为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婚姻与生育产生抗拒心理。
信息来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