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有过失信于自己的时刻吗?
比如:
说好要早睡早起,不能熬夜,结果每晚还是忍不住刷短视频、追剧到深夜; 信誓旦旦制定了运动减肥计划,时间一到却连门都懒得踏出,深夜反而激情下单点外卖; 和自己保证假期一定要外出旅行,却总被“万一临时有工作”的担忧绊住脚步,计划一拖再拖。
我们总说要信守承诺,答应别人的事情必定尽心尽力做到。
然而,面对对自己的承诺时,却习惯性地“放自己的鸽子”,拖延、妥协、遗忘成了家常便饭,事后又后悔不已。
我们如此厌恶失信之人,却未曾察觉,那个长期对自己敷衍的人,正是自己。
久而久之,你就成了最亏欠、最欺负自己的人:欠自己一个好觉、一个健康的胃、一次期望已久的旅行、一种想要的生活……
今天,壹心理想和大家聊聊:为什么我们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对自己“放鸽子”?
![]()
![]()
为了不放别人鸽子
我们一直在放自己鸽子
心理学中的承诺一致性理论(Commitment and Consistency Theory)指出:
人类有强烈的内在驱动力,希望保持自身言行一致的形象。一旦做出公开承诺,行为会倾向于与之匹配,以维护这种“一致性”带来的稳定感和良好的社会评价。
然而在生活中,我们对“对外承诺”的重视程度远高于“对内承诺”。
朋友七七就是这样:
对老板提出的各项要求,她永远在线,哪怕自己的下班安排被无情打乱;
和朋友承诺的约会时间,她风雨无阻绝不迟到,却允许自己熬夜到凌晨两三点;
身边人拜托的事情也都会尽善尽美地完成,哪怕自己已经疲惫不堪。
仿佛他人的需求是刚性的“必须”,而自己的需求则是弹性的“可以再等等”。
这种对他人严谨守约,却无限鸽自己的状态,根植于两个深层的认知陷阱:
一是社会评价焦虑。
每个人心里都有个“在别人眼里,我应该是什么样的人”的剧本。
放别人鸽子意味着,可能面临指责、对外形象破裂、机会丧失,甚至是“社会性死亡”的恐惧。
这种外部压力会驱动着我们竭尽全力去证明“我是靠谱的”。
就像七七在某些时候会答应帮同事加班,哪怕自己已经筋疲力尽,也会想着“如果我不帮忙,TA可能会觉得我很不好说话。”
这么一来,七七心目中“我是靠谱的人”的对外人设就稳了。
但放自己鸽子就不会有这种顾虑,既不会给他人造成困扰,也不会失去他人的信任。
我们总觉得,反正没人看见,晚一点没关系,下次再做也可以,几乎零成本。
![]()
二是潜意识里藏着对自我的深度贬低。
当我们过度依赖外部评价来确认自我价值时,满足他人的需求、兑现对他人的承诺,就成了我们获取价值感的重要途径。
这背后其实潜藏着一个残酷的信念:我的时间、感受和需求,不值得被优先对待。
有人可能会问:对于把关系中的承诺看得高于自我需要的人来说,仅仅是性格使然吗?
其实不是。
心理学的依恋理论指出,如果个体在生命早期未能从主要照顾者那里获得稳定、充足的爱、肯定和接纳,那么TA的自我发展可能会相对羸弱。
这种内在的空洞感会驱使人过度向外寻求认可,形成一种在关系中证明自我价值的模式。
于是总是习惯性地牺牲自己的需求和感受,优先去满足对他人的承诺,以此作为填补自我价值空洞、获得认同感的方式。
![]()
![]()
反复放自己鸽子
是一场严重的心理内耗
从长远来看,长期放自己鸽子的代价,其实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
1.生命力的萎缩:失去体验新鲜事物的活力。
观察一下你身边或者你自己是否会这样:
答应自己出国旅行,却总想着“等挣够了钱再去”,结果工作多年从未真正放松过,身心俱疲; 决心换工作,却总想着“等能力积累够了再跳槽”,结果能力似乎永远不够,心仪的机会也早已溜走; 看中一个心仪的包包,却总想着“等有闲钱了再说吧”,结果在“我不配”的自我否定中,一次次压抑真实的渴望。
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指出,自主感、胜任感和归属感是驱动我们健康行为与幸福感的核心内在动机。
其中,自主感,即按照自我意志选择和行动的自由,尤为重要。
当我们习惯性地将对自己的承诺无限期延迟,本质上是在持续剥夺满足自我需求的自主权。
这种“以后再兑现”的思维模式,会吞噬掉我们体验生活的原始生命力。
那些本来充满期待和活力的愿望,在一次次被自己放鸽子后,最终沦为“永远待完成的KPI”。
2.自我信任感的坍塌:觉得自己永远做不到想做的事。
朋友洋洋有个习惯,很喜欢买书,但不爱看书。
她和我吐槽说,最近她本来下决心要读完一本管理学的书,但由于各种工作还是耽搁了。
结果好几天过去了,越来越不想看,心想“反正也没时间、看不完,不如就算了”。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Self-Efficacy Theory)指出,成功的直接经验是建立“我能行”信念的最强来源。反之,反复的失败经验会严重削弱自我效能感。
每一次放自己鸽子,都是给大脑输入“我做不到”的证据,破坏和自己建立的“心理契约”。
慢慢地,自我预期不断下拉,你的潜意识会认定“反正我也做不到”,最终彻底丧失开始的动力。
![]()
3.内心秩序的崩解:陷入失控感与焦虑的漩涡。
持续的自我失信记录,会悄然改写自我认知。
刚开始你可能觉得自己只是暂时没有做到,但久而久之,你会觉得自己是个“不靠谱的、没用的人”。
这份内疚与自我攻击,会严重侵蚀自尊,导致强烈的失控感和弥漫性焦虑。
那个被你反复放鸽子的内在小孩(Inner Child)会感到愤怒和受伤:
你说好这个月要看完1本书,结果书都没打开,你又欺骗我; 你说好给自己放个长假好好休息,又做不到,你一点都不重视我; 你说好不要熬夜刷视频,结果还是报复性不睡觉,你根本就不在意我的健康。
这种内在关系的破裂,必然会使人失去稳定的价值根基。
于是你只能一次次依赖外部反馈,从而陷入更深的脆弱中。
4.行动的瘫痪:让目标永远停留在计划阶段。
最后,这种失信行为会被合理化。
大脑会把“承诺完成的目标”和“实际完成的目标”相混淆。
它会像哄孩子一般,分泌自我安慰的多巴胺,释放内在的愉悦感,让你产生“你已经完成”的虚假成就感。
这源于对认知失调的另一种缓解方式——通过计划来象征性地接近目标。
比如,花大量时间制定完美的学习计划、购买课程、收集资料,却从未真正开始练习。
通过沉浸在“准备”的忙碌中,让自己获得一种“我正在努力”的错觉,实则是对核心行动的逃避。
这种自我欺骗,会让你的目标永远停留在计划阶段,让你的生命体验停滞不前。
所以说,反复放自己鸽子,本质上是一场精神生命力的慢性消耗。
最终就像网上一位博主所描述的:
“因为频繁对自己失约,自己已经完全不信任自己了。最可悲的是,不相信自己的决心,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也不相信自己的承诺。每天在哄骗自己与厌弃自己中浮沉,活成了一个‘空心人’。”
![]()
![]()
重建自我信任契约
才是内在最大的安全感
因此,请你像重视对他人的承诺一样,珍视你对自己许下的每一个诺言。
加缪在《西西弗神话》中写道:“真正重要的不是永远向上推石头,而是在每个动作中确认自己的存在。”
这份确认,始于对自己的诚实与守约。
那我们要如何修复破损的自我契约,重建内在的安全感呢?以下从心理学角度提供3个办法。
1.建立自我价值的核心地位,把时间和精力优先“支付”给自己。
比如列一张你一直想做、但没去做的事情清单,明确地将自己的需求放在优先级。
每天或者每周预留固定的、不可侵犯的自我时间,用于兑现对自己的小承诺,比如阅读、运动、旅行等。
练习对自己说:“我的感受和需求是最重要的。”
《富爸爸穷爸爸》一书中提到一个很重要的观点:财富自由的第一步是学会先“支付自己”。
一部分人每天都在优先支付别人的钱,还贷、付账单,往往最后存下来的钱寥寥无几。
而另外一部分人,会拿出部分钱放入自己的资产项,让钱为自己工作。
前者,用自己的钱,丰满了别人的腰包。
后者,不仅满足了自己的需要,还实现了钱生钱。
同样的道理,在时间与精力的分配上,我们要学会先“支付”给自己,满足自我需求,而非总将他人的需求置于首位,这样才能积累出真正的心理财富。
![]()
2.把大目标拆解成最小行动单元,激活自我效能感。
将宏大目标拆解成微小到不可思议、几乎不可能失败的行动单元。
例如,将减肥10斤,变成“今天晚饭后散步5分钟”;把读100本书,变成“翻开书读一页”。
践行“5分钟法则”,告诉自己,只做5分钟就好。
自我效能感理论表明,成功的直接经验是提升效能感的关键。
微小的行动能降低启动难度,大大增加成功的概率,逐步累积“我能做到”的证据。
正如米歇尔·奥巴马在《成为》中分享的,她在做第一夫人的时候,每天要处理上百封的邮件,安排各类行程。
但是她有一个5分钟法则,告诉自己先开始5分钟。
一旦开始了,慢慢地你会自动进入状态,行动的惯性会拉动你走得更远。
3.真诚地肯定自己,重塑内在信念系统。
认知行为疗法(CBT) 强调,积极的自我对话能直接对抗由反复失信形成的消极自我图式,如“我不行”“我不值得信任”。
所以,每次成功兑现对自己的小承诺,无论多小,都要真诚地认可自己:
“看,我说到做到了!”“我值得被自己信任!”“我又一次证明了我的靠谱!”
就像《纳瓦尔宝典》一书中提到的:“生活中所有的回报,无论是财富、人际关系、爱情、健康、活动,还是习惯,都来自复利。”
每一次微小的自我肯定,都在让你对自己的信任不断产生“复利”。
慢慢地,你会亲眼见证——
那个说到做到的自己,是那么有力量,再也不会轻易地被他人的承诺所绑架。
![]()
![]()
作家金惟纯认为:“人生只有一件事,就是活好自己。”
许多人活得痛苦,正是因为“活颠倒了”——总想操心别人的事,却对自己的事敷衍了事。
活好自己、爱自己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永远不要轻易放自己鸽子。
每一次对自我承诺的及时回应与坚定履行,都是向内在宣告:
“我的需求,值得被看见、被重视。”
“我,是可信赖的、有力量的。”
这份稳固的自我信任感,是人格最坚实的基石。
当你不再对自己失约,你才能真正与世界建立真诚、有力、且充满尊重的关系。
因为,一个能够忠实于自己内心盟约的人,本身就是对可靠、责任感最有力的诠释。
今天,就从一个对自己的微小承诺开始,重建这份珍贵的自我契约吧。
请相信,当你开始对自己事事有回应,生命自会充满可期的光芒。
世界和我爱着你。
作者:蝎子的瞳孔
编辑:老啊嘛、笛子
图源:图虫创意
参考文献(滑动查看)
[1] 埃里克·乔根森,《纳瓦尔宝典》,中信出版集团,2022.05.
[2] 米歇尔·奥巴马,《成为》,天地出版社,2018.11.
[3] 阿贝尔·加缪,《西西弗神话》,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0.12.
[4]Melissa, R.(2014). Why We Can't Keep Our Promises.From psychologytoday.com.
[5]M. Miller, J. (2015). Are You All Talk and No Action?. From theincrementallife.com
爱自己,是不轻易放自己的鸽子。
如果你也想修复破损的“自我契约”,不妨学点心理学吧!它能帮我们重建自我价值体系,提升自我效能感和内在安全感,做一个“说到做到”的自己。
当然,学习心理学的意义还远不止这些。我们还可以通过心理学去调节情绪、找到自我、丰富精神世界,甚至可以开拓靠谱的副业探索之路,成为一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
如果你对心理学感兴趣
想要学习心理学,助人渡己
想要成为心理咨询师,探索第二职业
点击添加壹心理·规划师
↓ 即可免费领取「1V1职业规划」↓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