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2月,太行山麓的寒风裹着碎石扑打在林县干部们的脸上。指挥部帐篷里,县委书记杨贵将半块玉米饼掰成四份分给同事,身后的土墙上刚贴出《八项纪律》的毛笔字还渗着墨香。
这个画面,成为了贯穿红旗渠十年建设的精神图腾——当干部与群众同吃一锅野菜汤、同睡石板炕时,权力是怎么运行的,就不可避免地被阳光穿透。
红旗渠工程计划从山西省平顺县侯壁断引漳河水,首期开凿总干渠70.6公里,需穿越太行山腹地,渠底宽8米、渠墙高4.3米,设计引水量18.3立方米/秒。
初始规划的工程工期长达十年,需完成211个隧洞,152座渡槽,削平1250座山头,挖砌土石方超1818万立方米,首期投入近10万林县群众,以人力为主展开施工。
像这样规模的工程,不要说是杨贵所在的林县,就算是在整个河南省都是空前的,如何杜绝贪污腐败问题,成了摆在杨贵面前的,除了工程推进之外的第一个大难题。
当年施工一幕
开工第六天,杨贵就颁布了《八项纪律》,强制要求干部与群众“五同”(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商议),明确反对官僚主义作风。
工程开工第七天,总指挥部的炊事员老张就犯了难。按规定,干部每日口粮比群众少二两,但看到技术员王师禹连续测绘18小时后晕倒在工地上,他偷偷往对方碗底多埋了半勺玉米糁。
像这样人情上的事情,只要你知我知,你不说我不说压根不会有人追究,没想到,这件事在当晚的民主生活会上被王师禹主动揭发,最终王工和老张两人各自作了检讨。
这种近乎严苛的自律,源于工程初期建立的“三查机制”:查物资去向要精确到一根雷管的使用轨迹,查工时记录要核验每段渠线的劳动效率,查思想动态要记录每名干部的作风表现。
王师禹的做法源自干部群众上下一致的认同:人情之风决不可长!如果大家都开始讲人情,并进而开始送好处,搞关系,这个工程将成为资金的无底黑洞!
工程现场
红旗渠工程一开始的计划投资并不明确,但大几千万肯定是有的,在一分钱都能买糖吃的1960年代,几千万钱不啻于天文数字。
更何况,当时林县的财政基础薄弱,1959年的家底仅约300万元,资金缺口巨大,如果不处处节省,恐怕工程的竣工遥遥无期!
从明朝以来,林县就饱受干旱之苦,杨贵带领的干部处处吃苦在先,事事廉洁奉公,干部穿着与群众无异,饿着肚子劳动时坚持“百姓先领粮”;同啃窝窝头、共宿工棚,让群众深受感动,他们直言:“跟着这样的干部,再苦也愿干!”
爆破队长李改云的故事更令人动容。在开凿青年洞时,她发现领用的炸药受潮结块,本该报废重领,却带着队员用木槌将炸药块一点点碾碎复用。
当被问及为何不申请新物资时,这位女队长抹着脸上的石粉说:“俺多费点劲,国家就少花点钱。”
战天斗地
这种将公共财产视作家产的集体意识,使得总造价6865万元的工程结束时,财务组交出的账本实现了传说中的“三个零”:零错账、零坏账、零糊涂账。
在皇明沟段施工时发生过这样一幕:供应科长老马验收水泥时,发现某批次标号不足却未退货。群众监督员当即拽住他的袖子:“老马叔,你要敢把这水泥拌进渠帮,俺就躺进混凝土里!”
老马也为了难:这批水泥要是不用的话,就会造成巨大的浪费,但用在工程上,是不是会发生质量问题也很难说。
当天下午,指挥部召开现场听证会,最终将180吨不合格水泥全部改作路基填料。这种“阳光下的争吵”,得益于工程独创的“四权分立”模式:物资采购权、质量监理权、进度调度权、财务审批权分别由不同小组交叉监督。
最具创造性的当属“工分货币化”制度。指挥部将劳动量折算成工分券,群众可凭券直接兑换粮油工具,跳过了容易滋生腐败的中间环节。
杨贵和干部一起参加施工
参加当年红旗渠工程的石匠老郭至今保存着1965年的一张工分券存根,背面印着“贪污一分工,愧对十万人”的警示语。这种把廉洁承诺印刷在流通凭证上的做法,比现代防伪水印更早构建了信用体系。
1960年这年,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许多田地几乎是颗粒无收,这让本就不宽裕的工程雪上加霜。
1961年春节,当饥荒蔓延至太行山区时,红旗渠工地却出现了戏剧性场景:群众自发将家中存粮运到指挥部,而干部们连夜把粮食送回老乡家。
这种“推来让去”的拉锯持续三天后,最终达成了“定量共享”方案——所有人每日口粮统一减为六两,省下来的粮食优先保障给悬崖作业的突击队员。
炊事班长老赵发明的“秤砣民主”至今被传颂:开饭时由最瘦弱的民工代表掌勺,确保每份饭食绝对公平。
当年一幕
在总干渠通水仪式上,技术员吴祖太的遗孀被请上主席台。这位因勘察险段牺牲的工程师,生前笔记本里记着每笔测绘经费的使用明细,连半截铅笔都注明“公用”字样。
当渠水漫过纪念碑基座时,人群中爆发的哭声与欢呼声,诠释了廉洁最深刻的内涵:什么是“廉洁”?它不是口号标语,不是审计数字,也不是法院的判决书,而是林县的干部群众用生命相互托付的信任契约。
如今,林县的红旗渠纪念馆里陈列着三件特殊文物:半截打满补丁的裤管(干部劳动时磨破)、褪色的工分账簿(记录着七千多万工分)、泛黄的民主生活会记录本(留存着1364次批评与自我批评)。
这些实物构成了一部无字的反腐教材,讲述着这样的道理:当领导干部与劳动者共享权力,腐败就失去了滋生的温床;当公共账本经得起最挑剔的目光审视,清廉便成为腐败的免疫基因。
走在今日的红旗渠畔,崖壁上“干部能搬石头,群众就能搬山头”的标语依然清晰。这或许揭示了廉政建设最朴素的真谛:制度的笼子不仅要靠钢铁般的纪律铸造,更需要用同甘共苦的情感焊牢。
毛主席接见杨贵
红旗渠以70.6公里总干渠为主动脉,辅以千余处隧洞渡槽,在太行绝壁上构建“人工天河”骨架。其宏大蓝图与极端施工条件形成鲜明对比,成为人类改造自然的标志性工程。
如今,参加红旗渠工程的人们大多已先后谢世,但他们留下的精神永存,清澈的红旗渠水中流淌的不只是太行山的倒影,更是一个政党与人民血脉交融的真实历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