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名溯源】
响亭山村位于岵岫岭南麓,岵岫岭自古为宁海西出要冲,既是商旅必经之路,亦为兵家必争之地。村名源于声息传说:古时山间巨树藤蔓交织,藤动发声,初名 “响藤山”,后谐音成 “响亭山”。此村与东仓响岩村,同为宁海以声响命名的村落,实为地理命名之奇趣。
村前桥头庙内奉周公元帅。相传周公元帅当年赴台州保驾,本要途经桐洲、桑洲、外山洲(周)、里山洲(周),却误将地名听作 “前路漫漫无尽头”,绝望之下于响亭山脚自尽。后人为纪念其忠勇,遂在桥头立庙塑像,四时祭祀。如今桥头庙仍在,周公元帅神像端坐其间,百年香火缭绕中,他的故事随晨钟暮鼓不断延续。
![]()
响亭山路廊
【古道遗韵】
徐霞客自宁海西门启程,沿岵岫岭向天台进发。这条连接宁海城关与前童、台州的通道,沿途路廊如珍珠串联,响亭山路廊是其中之一。
路廊即古代 “亭” 的一种。《说文》释为 “民所安定也”,《释名》解作 “人所停集也”。宁海乡村古道上的廊屋,或横跨道路,或立于路旁,以木石为框架,以砖瓦为遮盖,内有条凳供行人歇脚。夏日遮阳,雨天挡雨,寒冬挡风避雪,当地乡谚称:“过春雨不沾衣,经夏日不灼肤。”
响亭山路廊为三开间格局,石砌墙基托着砖砌山墙,抬梁架构简洁稳固,两道拱门朝古道两端敞开。门上无题字,廊内无楹联石刻,亦无神像供奉,如山间未雕青石,静静伫立。十多年前经政府修缮,至今保存完好。
宁海路廊史料记载最多时达 800 余座,1992 年存 441 座,2010 年减至 250 余座。徐霞客西行不足百里,途经 25 座路廊,可见当年商旅繁盛。
路廊形制多样:有的贯穿两山墙供道路穿过,有的辟前后门方便行人通行,另有四座全石砌的 “石拱路廊”,经数百年风雨而不塌。
路廊的施茶传统尤为显著。农耕时代,往来行旅多 “披星戴月,沐风栉雨”,善士常设缸煮茶供路人解渴。粗瓷碗盛山泉泡制的粗茶,苦涩中带清凉,能助行人继续前行。故路廊又称 “茶堂”“茶亭”,部分因供奉泗洲佛得名 “泗洲堂”,将善意融入建筑。
如今交通发达。机动车替代了肩挑背扛,路廊“服务区”功能渐弱,但青石板上的茶渍、条凳上的磨痕,仍记录着 “停” 与 “行” 的过往。它们见证交通变迁,延续 “与人方便” 的古训。
风过岵岫岭时,响亭山路廊的拱门里,似有茶缸碰撞声与百年前的脚步声交织。
- End -
乡土宁海公益平台
@关注我们就是最大的支持@
对话主编请加微信:
□ 撰稿:水东居士
□ 排版:天姥老人
□ 审核:乡土宁海工作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