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波系统迭代不是“换套图标就开发布会”,而是从芯片到交互的整条链路一起改了节奏。全量 AI 上桌,灵动岛级的入口被抬成系统中枢,算力被放大到能支撑真正的自动化。这才是我要说的重点。
![]()
我这两周接触到几段内测视频和几份面向开发者的文档,信息不算多,但指向很一致:UI 只是表象,底下是“算力—场景—交互”的重排。看完的第一反应是——它终于要把“找入口”变成“入口自己来找你”。
先从最容易被忽略的地方说起:锁屏。以前它是时钟和壁纸,现在更像一块可编排的信息场。天气、待办、日程、健身数据能按层级叠放,动效不是炫技,而是让眼睛先抓住重点。你早上抬腕,信息已经排好队,不用点进任何 App。
![]()
有人会问:这不就是小组件的老梗?不一样。关键在“语义”。这些卡片会根据你的行程和上下文收缩、呼吸,像是有节奏的呼叫队列。它们不求多,而是把同一时间真正要看的两三件事顶上来。
第二个变化更直观:那个“胶囊形”的提示区,已经不满足当消息灯了。
长按就能直接操作核心功能,音乐切歌、外卖改时间、打车联系司机,少一次跳转就少一次犹豫。
![]()
更狠的是它会自动“打包场景”——航班、酒店、租车相继到达,它把它们捆成一个差旅包,一点就展开值机、导航、凭证。你不必想去哪找,它先把路铺好。
这背后,全量 AI 才是主角。不是把一个大模型塞进系统就完事,而是按场景调度多模型:有的懂文本,有的懂票据,有的擅长路径。
你说“一键报销”,它会在邮件里捞出发票图,再去相册匹配行程,最后把报销单填到 80% 可用。你要“一键周报”,它从聊天、日历、文档里拼出骨架,再让你两分钟补上结论。
![]()
为什么以前做不到、现在敢承诺?
一是端侧算力确实上去了,尤其是 NPU,把“后台重训练、前台零打扰”变成可能;二是系统把权限和数据流重新规整了,允许这些卡片跨 App 拉取必要的、且可审计的最小信息。底层基座还是 Android 16,但各家把“调度”和“编排”写法不一样,味道就出来了。
同题竞争难免像,但落地深度能拉开差距。有人把灵动岛当中控台,音乐、出行、餐饮优先做深;有人把差旅当王牌,机票、行程单、报表打通得更狠;还有厂商押注端云协同,弱网照样能跑基础能力。看配置没意义,真要看的是:适配率、误触率、成功率、发热回落速度。
当然,争议也来了:有人嫌“岛”遮内容,有人担心 AI 权限太多,还有人怕一升级就掉电。
![]()
我的建议很务实:给足开关,授权做成分层;默认端侧优先,敏感操作二次确认;首周高强度 OTA,把温控、兼容、卡片适配率做“日更”。这不是炫技,这是诚信。
该不该第一时间上?如果你是重度差旅、重度办公、热衷自动化的“懒”,就上。它能实际省你很多手工点击。若是老机型、存储吃紧、对稳定极敏感,可以等首轮 OTA,把发热和续航曲线跑稳再说。别着急做勇士,理性一点更省心。
开发者别忽视这波变化。系统在释放“意图接口”和“服务卡片”的红利,谁先把自己的服务做成可被场景编排的“颗粒”,谁就能被系统多次“喂到用户眼前”。这是新一轮免费流量入口,错过就真错过了。
回到开头那句话:这次升级不是 UI 翻新,是系统重排。它把冰冷的算力变成有温度的陪伴,把“我去找功能”变成“功能找我”。当入口开始理解你,手机才算真正更聪明。
最后我想听听你们的真实需求:如果能把三件事做成“一键完成”,你最想是哪三件?周报、报销、订位,还是别的什么?留言区里点名,我去想办法把它们做成下一篇的实测清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