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看点|人物访谈|文学领地|原创殿堂
literatureSunday
2025年 第 33 期
《济宁看点•星期天》
新锐.经典.卓越
分享原创作品 品味文学人生
湖陵寺的最后守望
□种衍洋
泗河老了。它的步子慢下来,浑浊的河水裹着被岁月磨圆棱角的沙石,缓缓淌过这片曾叫湖陵的故地。岸边的苇草枯了又青,在风里低语,仿佛重复着无人听懂的旧日歌谣。河岸的泥土,被一代代炊烟浸染得松软、发黑。
河的转角处,是湖陵寺。它像一枚被时光反复摩挲的旧图章,固执地戳在这片空旷之上。寺墙的红漆早已剥落殆尽,露出灰暗的砖胎。檐角的风铃喑哑,偶尔被风惊动,也只发出几声沉闷的叹息,旋即被无边的寂静吞没。
寺前,一位老人靠着半截残碑晒太阳。他的皱纹深如沟壑,与碑上模糊的刻痕融为一体。粗糙的手指无意识地抚摸着碑石边缘一处被磨得溜光的凹陷——据说那是当年拴马桩留下的印记。有游客问起古寺的来历,老人眼皮也不抬,只含糊地咕哝:“老哩…打我爷爷的爷爷那会儿,它就在这儿了。城陷那会儿,它瞅着哩…”他的目光投向远处,那里除了几垄新翻的菜地,便是辽阔得有些空洞的天空。菜地旁,一个农妇正弯腰摘豆,偶尔直起身捶捶腰,望一眼寺顶歇脚的几只灰鸽,神情是惯常的平静。
这片天空下,曾有一座喧腾的城。县志里夹着的那张泛黄旧图,像一块破碎的镜子,勉强映出它模糊的轮廓。不是想象中“帆影遮了半个湖”的浩渺,而是更具体也更琐碎的市声:清晨码头卸货的号子撞碎了薄雾,午间市集蒸腾的烟火气里,卖菱角的吆喝声混着寺里飘出的钟声,黄昏时归家的船桨搅碎一河碎金。甚至能闻到街角油坊飘出的浓烈豆香。历史的尘埃里,并非只有金戈铁马。
那年大旱,河底露出的淤泥里,嵌着几片纹样奇特的陶罐碎片,釉色青绿,像凝固的水波,是汉是唐,无人说得清。还有那场让河道彻底改道的咸丰大水,老辈人讲起来,总说洪水像发怒的黄龙,一夜之间卷走了半条街的石板路,至今河滩下还埋着半截刻有“湖陵”二字的界碑。
河与寺,是这片土地上最后的守望者。河是流动的守望,它记得战国兵船划开波浪的锋利,记得秦代驿使马蹄溅起泥点里的星火,也记得两汉王侯车驾碾过驿道扬起的滚滚烟尘。它的浑浊,是时光嚼碎了太多往事的沉淀。寺是凝固的守望。它斑驳的墙体,曾映照过商旅的匆忙,也拥抱过香客的虔诚;它空寂的庭院,曾回荡过稚童的嬉闹,也聆听过暮鼓晨钟的悠远。它像一个沉默的老人,固执地站在时光的废墟上,将那些散落的秦砖汉瓦、破碎的陶片瓦当,甚至村民们口耳相传的、关于城陷那晚最后一点灯火的传说,都小心翼翼地拢进自己日渐倾斜的影子深处。
夕阳沉沉地压下来,将寺的影子拉得很长,投在空旷的河滩上,如同一个巨大而温柔的怀抱。农妇收拾好篮子,唤着老人回家。老人慢悠悠起身,临走前,又习惯性地拍了拍那块残碑,像是无声的告别。
暮色四合,河面浮起一层薄薄的雾气。寺内,一盏如豆的油灯被点燃了,微弱的光晕在古旧的窗棂上跳动。河水的流淌声似乎更清晰了,低缓而执着。风掠过寺顶残存的铜铃,发出一声极轻、极悠长的嗡鸣,仿佛一声跨越千年的回应,融入了泗河不息的脉动里。月光悄然爬上寺墙,照亮了檐角一只静卧的石兽,它的眼窝深邃,望向星河之下,那片亘古如斯的苍茫大地。
简 介
作者:种衍洋
简介:种衍洋,字归堂。军人出身,供职于国家税务总局微山县税务局,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微山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微山湖》文学杂志副主编。微山县第八届、第九届政协委员。常有小说,散文,诗歌等作品散见于报端,曾多次获奖,著有散文集《窗外》。
精彩呈现
【文学现场】李海杰 : 一杯小酒(外一首)
【文学现场】成岳:天使的秀发
【文学现场】百年颂歌--陈克群
《济宁看点》法律顾问:山东舜翔(济宁)律师事务所
法律问题请拨:13371211587(杜飞律师)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所发表内容、图片、文字、字体等版权信息注明来源的,版权归原出处所有,无法查证版权的或未注明出处的均来源于网络搜集。如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其中的内容与图文等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请在发现之日及时与本平台(联系方式QQ:1067959582)联系,我们将在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