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新中国刚从战火里缓过点劲儿来,国防上的事儿急得火烧眉毛。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那会儿刚搭起个架子,就是为了培养能扛硬活儿的技术人才。谁能想到,彭总去视察一趟,饭桌上竟闹出这么大动静。
那是1953年冬天,哈军工刚支棱起来没多久。彭总穿件旧棉大衣,没提前打招呼就进了校园,地方上的领导压根没惊动,学院也没搞那些虚头巴脑的接待。他在教学楼、实验室转了一整天,晚上陈赓留他在食堂吃饭。那会儿食堂还是大通间,长条木桌拼一块儿,不少学员端着搪瓷碗蹲地上吃。陈赓特意让炊事班多炒俩菜,想让老战友吃口热乎的。
可彭总刚坐下,眼睛就钉在斜对面那个学员身上,眉头拧成个疙瘩。那学员穿身挺括的军装,领口别着学员章,正低头扒拉饭。彭总“啪”地把筷子往桌上一放:“陈赓,他凭啥坐这儿?”一屋子人都僵住了,陈赓顺着他眼神一看,心里“咯噔”一下——这不是彭总的侄子彭启超嘛!
彭启超是1952年考进哈军工的,成绩、体能都拔尖。档案里填家庭成员,就写了爹妈,提都没提自己是彭总侄子。但彭总最见不得搞特殊,当场让陈赓把档案拿来。他戴上老花镜,对着档案一页页瞅,成绩单、体检表、入伍申请书……看到“家庭成员”那栏真没自己名字,脸色才松快些,可还是指着彭启超说:“当军人的,得挺直腰杆做人。你姓彭,就得守彭家的规矩,别搞特殊,半分便宜也别占。”
彭启超后来跟人念叨,那天晚上大伯把他叫到办公室,从抽屉里掏出个布包,里面是烤得焦黄的馒头片儿。“吃吧,”彭总声音软了点,“但记着,在学校你就是学员彭启超,不是我彭德怀的侄子。以后吃饭跟同学去大食堂,别往这儿凑了。”1955年授衔,按彭启超的资历该授上尉,结果下来是中尉。他知道是大伯的意思,委屈得去找大伯论理,被劈头盖脸骂一顿:“就因为你是我侄子,才得压一级!平江起义的老部下我都压过,凭啥你特殊?”
这事在哈军工传开,学员背地里嘀咕个没完。有人说彭总太较真,亲侄子都不给面子;也有人说,就是这股“六亲不认”的劲儿,才让哈军工出来的人个个能吃苦、能扛事儿。那几年,不管学员家里啥背景,都得跟着队伍跑操、挖战壕,连陈赓院长自己都住十几平米的小平房。
彭总对家里人严,其实就是他带兵的规矩。抗美援朝时,连司令部的罐头,都得按人头数着分,一口也不能多占;回国后去部队,见招待宴上有茅台,当场就把桌子给掀了。他常说:“五个农民才能养一个兵,你穿这身军装,吃的是老百姓的粮,就得比旁人多干活,少要啥待遇。”这股近乎苛刻的较真劲儿,在哈军工扎了根——学员下部队实习,没人敢说自己是“军工”的;分配工作,主动去边疆、去基层的一抓一大把。
现在有人可能觉得彭总太较真了,不近人情。可那时候国家刚起步,处处都得咬紧牙关过日子,不就是靠这股子较真劲儿,新中国的国防技术才能往前冲?哈军工后来走出六千多毕业生,好多人隐姓埋名扎在戈壁里,在导弹、核潜艇这些硬骨头领域干出了些名堂。他们大概都记得彭总那句话:“当军人的资格,不是靠关系混来的,是实打实靠肩膀扛出来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