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夏,爱康国宾与张晓玲律师的诉讼风波持续发酵,将这家民营体检巨头推向舆论漩涡中心。从“十年体检未预警癌症,确诊已是晚期”的个体悲剧,到“别指望几百块体检什么病都能查出来”的傲慢回应,再到团检主导下的服务缩水与责任缺失,爱康国宾的种种行为,不仅让消费者对其“健康守护”的承诺失去信任,更暴露了民营体检行业在商业利益与健康责任之间的严重失衡。这场信任危机,早已不是单一企业的纠纷,而是整个体检行业需要直面的拷问。
个体悲剧:十年“健康守护”,换来癌症晚期的残酷现实
北京执业律师张晓玲的遭遇,是爱康国宾信任崩塌的导火索。2024年10月至2025年2月,她的人生被一纸“肾癌晚期”诊断书彻底改写——为保命,她不得不切除右肾,术后留下腰椎终生残疾。而令人难以接受的是,过去十年间,作为北京律协指定的体检机构,爱康国宾为她提供的年度体检中,从未出现过“患癌风险”的预警提示。
回溯张晓玲的体检记录,2015年至2024年,她每年在爱康国宾完成的“基础体检套餐”,均包含肾功能、腹部超声等项目。按照医学常识,肾癌早期虽症状隐匿,但随着肿瘤生长,可能出现肾功能指标异常或超声影像中的可疑阴影。可在爱康国宾出具的十份体检报告中,所有与肾脏相关的检测结果均标注“未见明显异常”,仅在2022年的报告中提及“建议定期复查”,未做任何进一步的风险解读或检查推荐。
2025年2月,张晓玲因持续腰痛就医,公立医院的CT检查显示其右肾存在5.2cm×4.8cm的恶性肿瘤,且已侵犯肾周脂肪。主治医生直言:“若早期通过精准体检发现线索,及时干预,大概率无需切除肾脏,更不会发展到晚期。”面对这样的结果,张晓玲无法接受——她十年间信任的“健康守护”,最终却成了延误病情的“盲区”。
当张晓玲就体检漏检问题向爱康国宾提出质疑时,对方的回应充满推诿。起初,爱康国宾以“体检存在个体差异”为由辩解,称“常规体检无法覆盖所有疾病”;在张晓玲提供完整体检记录后,又改口称“其肾脏肿瘤位置隐蔽,常规超声难以发现”。直到2025年7月,事件登上热搜引发舆论关注,爱康国宾才召开媒体说明会,可董事长张黎刚一句“别指望几百块体检什么病都能查出来”,不仅未平息争议,反而将傲慢与不负责任写在明面上——这句看似“坦诚”的话,彻底击碎了消费者对体检机构的信任底线。
商业模式之弊:团检主导下的“敷衍服务”,健康责任让位于成本控制
张晓玲的悲剧并非个例,而是爱康国宾以团检为核心的商业模式下,服务质量缩水的缩影。据业内人士透露,爱康国宾的客户结构中,企业团检占比高达75%-80%,这些订单能为其快速带来稳定现金流,却也因“成本优先”的策略,沦为服务敷衍的重灾区。
团检套餐的“缩水”首先体现在项目设计上。为吸引企业客户,爱康国宾推出的“低价团检套餐”(如399元“基础款”、599元“白领款”),常通过删减关键项目压缩成本。以张晓玲所在的北京律协采购的“599元套餐”为例,该套餐虽包含“肿瘤筛查”模块,却仅涵盖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两项指标——这两项指标仅能初步提示肝癌、结直肠癌风险,对肾癌、肺癌、胃癌等高发癌症几乎无筛查意义。更讽刺的是,爱康国宾在给企业的推广资料中,将该套餐描述为“覆盖常见肿瘤筛查”,刻意隐瞒项目局限性。
在体检流程中,团检客户的体验更像是“流水线作业”。多位消费者反映,在爱康国宾参加团检时,医护人员常因“效率优先”简化操作:超声检查时,医生扫描每个部位的时间不超过30秒,对微小病灶“视而不见”;抽血环节,部分护士为节省时间,未严格执行“一人一针一管”的规范操作;甚至有消费者遇到“报告套用模板”的情况——2024年,上海某企业员工集体在爱康国宾体检,竟有3位员工的体检报告中,“家族病史”一栏出现与本人实际情况不符的内容,爱康国宾事后仅以“录入错误”致歉,未做任何补偿。
更令人担忧的是,爱康国宾对团检服务的考核标准,完全偏离“健康守护”的本质。一位曾在爱康国宾担任销售的员工透露,公司对销售人员的业绩考核,核心指标是“团检到检率”而非“服务质量”——“只要企业客户的员工完成体检,不管报告是否精准、服务是否到位,销售都能拿到全额提成。”这种考核导向下,销售人员更关注“如何让企业签单、让员工到检”,而非“如何设计更精准的体检套餐”。例如,为说服某互联网公司采购399元团检套餐,销售人员竟承诺“可额外赠送50份‘口腔检查’,实则只是简单的牙齿外观观察,无任何实质性检测”。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爱康国宾的自付费用户服务。自付费用户选择的“高端套餐”(客单价2000元以上),不仅能享受一对一咨询、优先检查等权益,医生还会根据其健康状况调整检测项目。这种“双重标准”背后,是爱康国宾将团检客户视为“低成本流量”,将健康责任让位于商业利益的现实——在成本控制与利润追求面前,普通人的健康需求,成了可以被牺牲的“边角料”。
舆情应对失当:起诉与推诿并行,信任修复沦为空谈
面对消费者的质疑与舆论压力,爱康国宾的应对方式不是反思改进,而是以“起诉”和“推诿”激化矛盾,让信任修复彻底沦为空谈。
2025年8月7日,爱康国宾以“侵犯名誉权”为由,正式起诉张晓玲,索赔经济损失及维权费用1000万元,并在官方微博发布《张女士造谣爱康,爱康无责,正式起诉,法院已立案》的文章,将个体纠纷升级为“名誉战”。可这份起诉书中的漏洞,却暴露了其“转移焦点”的意图:张晓玲长期在北京居住、体检,纠纷对象应为爱康国宾北京分公司,而爱康国宾却刻意将上海分公司列为“原告”,试图通过改变管辖权拖延诉讼进程——这一操作被张晓玲在社交平台揭穿后,引发公众对其“诉讼动机”的质疑。
与此同时,爱康国宾对其他消费者的投诉同样采取“冷处理”。2025年7月至8月,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爱康国宾“体检漏检”“报告错误”的投诉量达127条,其中80%的投诉者为团检用户。一位投诉者表示,其在爱康国宾体检时被诊断为“甲状腺未见异常”,三个月后在公立医院查出甲状腺癌,“多次联系爱康国宾要求解释,对方仅让我‘走法律程序’,拒绝任何协商”。
更令人失望的是,爱康国宾从未就“如何提升体检精准度”给出实质性方案。在媒体追问“是否会优化团检套餐项目”“如何加强医护人员培训”时,其负责人仅含糊回应“将持续关注行业标准”,未提及具体改进措施。这种“回避问题+强硬对抗”的舆情策略,不仅未挽回信任,反而让更多消费者看清:在爱康国宾眼中,维护企业声誉远比承担健康责任重要,解决纠纷远比解决问题优先。
行业警示:体检不是“走过场”,信任才是生存根基
爱康国宾的信任危机,本质上是民营体检行业“重商业、轻健康”的缩影。从张晓玲的个体悲剧,到团检服务的普遍缩水,再到舆情应对的失当,爱康国宾的每一步选择,都在消耗着消费者的信任——而信任,恰恰是体检行业的生存根基。
体检的本质是“健康风险提示”,而非单纯的商业服务。对于消费者而言,选择体检机构,是将对未来健康的期待托付出去;对于机构而言,这份托付背后,是沉甸甸的健康责任。可在爱康国宾的商业模式中,这份责任被简化为“低成本套餐”与“流水线操作”,被压缩在“成本控制”与“利润考核”的缝隙里,最终酿成悲剧。
如今,爱康国宾的诉讼仍在进行中,张晓玲发起的“征集一万名体检受害者”倡议也得到数百人响应。这场风波早已超越单一企业的范畴,成为整个体检行业的“信任警钟”:若体检机构继续将商业利益置于健康责任之上,若“敷衍服务”“推诿责任”成为行业常态,最终失去的,将是整个社会对体检行业的信任。
对于爱康国宾而言,想要走出困局,绝非靠起诉或辩解就能实现。唯有放下傲慢,正视服务漏洞,将健康责任融入商业模式——优化团检套餐设计、加强医护人员专业培训、建立完善的漏检补偿机制,才能一点点重建消费者信任。否则,即便打赢了官司,也终将在“信任崩塌”的浪潮中,失去立足之地。毕竟,没有人会将健康托付给一家连“守护”二字都不愿真正承担的机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