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沙漠总面积约70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13%。
所以,如何“治沙”,是中国人亘古不变的课题!
在中国人民几十年的不懈努力下,近十年不仅没新增沙漠,反而“绿”了3.65亿亩沙地,成功将大片沙漠变成了绿洲!
如今的中国已成为全球荒漠化治理的典范!“土办法”和高科技轮番上阵:治沙都讲“因地制宜”!
内蒙古科尔沁沙地,曾是人们口中的:"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之地。
上世纪60至80年代,沙子每年能吞掉19万亩地,老百姓被迫搬家,被称为"生态难民"。
后来,通辽市依托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
如“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等,着手对沙地进行治理。
当地老乡发明了"灌草乔结合":先种沙蒿、沙打旺这些耐渴的草,把沙子先固好,再开始种杨树、榆树,最后等到时机成熟,就种上牧草,养上牛羊,形成"固沙-种树-养地"的循环。
随着科技的进步,光伏治沙也逐渐成为一条新兴的有效路径:
科尔沁沙地阳光充沛,年累计日照时数达到2.8万小时,太阳能资源十分丰富。
于是治沙人员安装上光伏面板,不仅能够发电,还能有效阻挡阳光直射,减少水分蒸发,促进植物的生长。
此外,光伏面板还可作为天然屏障,起到减缓风速的作用,堪称一举多得。
现在的科尔沁沙地,1422万亩沙地被收拾得服服帖帖,草原又回来了,牛羊在沙地上撒欢,连天鹅都跑来安家。
内蒙古的库布齐沙漠,工人肩扛树苗、手铺草方格、但一年到头的树苗成活率常常不到三成,一度让专家发愁。
这时,有一个特殊的治沙群体出现了,那就是“沙漠红猪”!别看这他们黑黑胖胖的,却是沙漠中的精灵!
这些黑猪不仅耐旱,善跑,每头猪每日可以翻松5平方米硬沙层,如同一个微型的松土机,使板结沙质变得松软透气。
猪饲料里混有沙蒿、梭梭树的种子,未等消化便随粪便排出,猪粪是天然有机肥,猪尿提供了水分,种子成熟就更容易了。
而在中国的中部地区,黄河“几字弯”地区:包括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五省区。
分布着库布其、乌兰布和、腾格里、毛乌素等沙漠沙地,是黄河流域生态治理的关键战场
其西、北、东三线因地貌差异,面临细沙、粗沙、砒砂岩等不同生态威胁!
中国专家一边种柠条、沙棘当"铁丝网",一边修梯田、建水库截留雨水。攒起来的水,集中冲沙,既清了河道又灌了林地。
中科院生物结皮技术,用河湖泛滥的蓝藻给沙漠“敷面膜”:3年结皮1年搞定,保水固沙还能种草!
现在去看"几字弯",以前的"金沙"变成了"蓝海绿洲"——蓝的是水库,绿的是树林,连黄河水都变清了。
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是中国最大的沙漠,号称"死亡之海",沙子能堆成金字塔。
这是一片沙的海洋,为了防止进一步扩大,治沙人在沙漠边缘修了3970万亩"锁边林"。
“锁边林”又名"麦草方格",是中国的专利!把麦草剪成一米见方的格子,扎进沙子里,风一吹沙子就被格子锁住了。
然后在格子里种梭梭、红柳,这些树的根能扎十几米深,喝到地下水就能活。
当包兰铁路在腾格里沙漠穿梭,有外国专家预言:“30年后,这条铁路将不复存在!”
但中国的专家却用草方格硬刚流沙,将沙漠向后逼退25公里!
“土方法”天天用,高科技也没有落下,无人机撒草籽、"智能滴灌"、"土壤修复剂",凝聚了一代又一代治沙人的心血
“治沙”的同时,也不忘“致富”。除了架太阳能面板发电,还在板下养羊,当地老百姓的收入蹭蹭地涨!
种梭梭的时候,乡民在树下套种名贵中药——肉苁蓉,一斤就能卖200多块,人称"沙漠人参",带着乡民脱贫致富!
现在全球都在学中国治沙,非洲派代表团来考察,中东请中国专家去指导,都希望中国能帮他们改善国家环境。
但中国模式却是不是能轻易复制的:
"三北"工程规划到2050年,跨度73年,相当于一个人从出生干到退休。这种长期投入,只有中国这样的制度才能做到。
现在中国有200多万治沙工人,他们只是普通人,却用铁锹和箩筐,堆出了3.65亿亩的绿色奇迹。
在甘肃,有三代人接力治沙38年,把7.5万亩沙漠变成绿洲;宁夏一个女人带着全家在沙窝里种树,硬是种出了2000亩林场。
中国治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生态修复工程",这项工程,是如此地让人感到骄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