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号,韩国外长赵显举办了媒体见面会,在回答关于中韩关系的问题时,他再次语出惊人,继“中国是地区国家的问题”之后,又再次提出论断,那么他所说的这种根本性差异,到底是什么呢?
赵显的这番话像是对中方关系变化的信号,他提到“根本性差异”时,并未具体展开,但结合近期韩国外交动向和东北亚局势,我们不难推测,这些差异至少涉及三个层面。
一方面是战略摇摆,韩国不是第一个在中美之间左右为难的国家,但可能是最纠结的一个,他说韩国会继续与美日合作,但同时也必须与中国接触,这不就是明摆着要在中美之间游走。
这种“根本性差异”的核心,在于韩国对自身角色的定位,美国希望韩国成为其在东亚遏制中国的关键一环,而中国则希望韩国能在经济合作上保持中立。
但现实是,韩国连边都不敢惹、不能舍,赵显的说法,更像是一种外交辞令,试图在夹缝中寻找生存空间。
如果说战略定位是宏观层面的差异,那么安全议题则是直接影响两国关系的具体矛盾。
2016年“萨德”系统的部署曾让中韩关系跌入谷底,直至今天虽然关系缓和了,但这一问题并未真正解决,中国始终认为萨德威胁自身战略安全,而韩国则坚称这是应对朝鲜导弹威胁的必要措施。
更微妙的是朝核问题,赵显在记者会上还提到,希望美国前总统特朗普能推动朝美对话。
这一表态看似与中韩关系无关,实则暗含另一层“根本性差异”,中国主张通过对话和平解决朝核问题,而韩国在依赖美国的同时,也试图拉拢中国施压朝鲜。
但中韩在如何“施压”上存在分歧,韩国希望中国对朝更严厉,而中国则坚持“双暂停”方案,这种安全认知的差异,短期内恐怕难以调和。
经济上,中韩贸易密切,但经济上的紧密联系,并未转化为政治上的高度互信,相反,韩国近年来在关键产业上加速减少对华依赖,与此同时,中国也在新能源、造船等领域与韩国形成竞争。
赵显提到“实事求是地维护韩中关系”,或许正是意识到经济合作仍是双边关系的压舱石。
但问题在于,韩国能否在政治安全上与中国保持距离的同时,又在经济上继续获益,这种“既要又要”的策略,显然存在内在矛盾。
综合来看,赵显口中的“根本性差异”,并非突然出现的新矛盾,而是中韩关系长期存在的结构性问题的再次凸显,这些差异不会因为几句外交辞令而消失。
今后中韩关系大概率仍会在“合作与竞争”之间摇摆,但如果韩国无法在中美之间找到更清晰的定位,赵显口中的“根本性差异”只会越来越明显。
而对中国来说,如何在不牺牲核心利益的前提下,稳住这个东北亚邻居,同样是一道难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