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说说租房的话题。无论你是房东、租客、中介机构,这条消息你可能要重视:国务院近日正式公布,将于今年9月15日起施行《住房租赁条例》。它将对租赁市场的多方都产生影响。
当下,众多城市的租金水平,跌回了几年前,租金水平变化的背后,不仅关乎房东与租客的利益,也折射出了中国财富分配与居住理念等方面的深刻变化。
今天,资深政经趋势学者、得到App《政经参考》的主理人马江博老师,将分析租金普遍下跌背后的原因,以及房地产发展的三个强烈信号。
作者:马江博
来源:得到App《政经参考》
租金持续下跌
我们先来看看租金市场的现状。中国主要城市的租金市场,正在经历一场普遍性下跌。
先看一线城市的情况,根据中国金融数据和分析工具服务商万得(wind)的数据显示,在2024年11月,反映房租价格整体水平的北上广深二手住宅租金指数,就已经回到了几年前的水平。
而租金下跌并不止在一线城市才有,而是成为全国性趋势。
根据房地产数据报告平台中指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重点城市住宅的平均租金,累计下跌了2.72%,其中一线城市下跌2.29%,二线城市下跌3.01%,三、四线代表城市的平均租金,累计下跌2.38%。
这种下跌趋势在2025年仍然在延续,今年5月份,根据中国住房租赁市场观察平台克而瑞长租的监测数据显示,重点八城就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杭州、武汉、成都,这八个城市的集中式公寓,平均租金同比下降2.6%。其中上海、成都降幅超过6%,武汉保租房租金,更是低到市场价的五折。这种下跌的幅度,如果几年累计下来,就比较可观了。
了解了一线和全国房租的宏观情况,我们再具体到片区和小区看看微观情况,这种租金下跌的态势则更加明显,也更符合大家的实际体感。
以一线城市上海为例,根据专注房地产的专家卢俊老师的团队在2025年1月统计的数据显示,在上海,三个核心片区陆家嘴、静安寺、黄埔滨江的租金下跌,平均幅度在9%-10%左右,周边板块也出现了5%-15%的跌幅。
再看同为一线城市的深圳,知名财经新媒体“智谷趋势”的数据说,深圳的福田、坂田、宝安等版块的房租,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福田CBD的一套三房户型,租金原来是1.6万/月,现在降到1万/月,降幅约38%。本来每年的5月到9月是传统的租赁旺季,但就今年的情况和趋势来看,“旺季不旺”的概率非常大。
我们再接着举一个新一线城市杭州的例子,根据浙江经视的报道,曾经被称作杭州网红第一站的丽晶国际小区,2021年单间的出租行情基本都在月租3000元起步,而现在租户表示,“之前3000元只能住一室一厅,现在可以住两室一厅。以前中午12点左右电梯都要排队,现在你坐电梯几乎没有人。”
你看,不管是一线城市的核心板块,还是新一线城市的网红小区,也不可避免面临租金降低的现实。
我综合分析整个租金市场的情况后发现,不同城市和房型的租金,表现出明显的分化。从城市层级看,一线城市中,北京、广州因为控制保租房供应量,租金下降相对少一点;而上海、深圳因为保租房大规模入市,租金下行压力明显。
四大核心原因
了解了现象之后,我们来看看租金普遍下跌背后的原因,我认为是房地产租赁市场的供需关系,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核心原因主要有四个:
第一,宏观经济范式转换下的需求收缩。
当前租金市场的萎靡,本质是居民部门资产负债表衰退的显性化。
简单说,随着经济增速降低,大家收入增长乏力,削弱了城市中产和准中产的住房支付能力。同时,居民收入预期也发生转变,加上就业市场的不确定性,使租客对租金更敏感,更偏好短租、低租金、低押金的房子。
这导致租赁需求出现结构性的塌陷,消费降级传导到了居住领域,具体表现就是,租约周期缩短、合租比例上升,以及人均租住面积压缩等等。
第二,人口流动格局带来的租房市场重构。
因为政策和市场的原因,超大城市人口集聚的动能,正在衰减。2024年,北京、上海的常住人口分别减少了2.6万和7.19万;而广州和深圳虽然还是增长的,分别增长了15.1万人和19.94万人,但相比2019年分别新增的40多万人,也已经出现腰斩。
2024年,四大一线城市加起来新增了25万多人的常住人口,相比2019年的84万人,萎缩了70%。人口流入的持续萎缩,以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正在重塑租赁市场的需求曲线。
第三,存量房的堰塞湖效应持续释放。
具体说,就是二手房市场流动性下降,大量二手房积压卖不出去,只好由售转租,大量房源一下子涌入租赁市场,带来了洪水般的冲击。
根据中国房地产报的披露,北京二手房的前端挂牌量,已经超过14万套,库存量持续上升,并且暂时没有看见放缓迹象。许多业主发现,房子挂牌好几个月、甚至一两年,仍然难以成交后,不得不转向租赁市场来止损,这就进一步加剧了租赁市场的供应过剩。
这种被动供给,导致租房价格不断下跌,挂牌租金每个月下调成为常态;更严峻的是,随着“卖旧买新”链条的断裂,未来会有更多的改善型需求房源,被动进入租赁市场。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各地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批量入市。
拿深圳来举例,我汇总了下深圳最近8批保租房的情况。目前看就深圳一个城市,就已有将近1.2万套保租房入市。而从租金水平看,保租房的租金跟外部市场对比,一般是市场价格的60%-90%。
同样的,上海也不例外,根据克而瑞长租披露的数据,2025年新增的租赁房源中,保租房占比已经达到58%,平均租金显著低于市场化公寓;同时,区域分布也加剧了市场分化——比如上海大量的保租房位于中环外,导致这些区域的租金下跌更为明显。
这些核心因素,其实是在相互强化的,最终形成了租金下跌的自循环,使市场调整的下降幅度,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期。
租金市场的深层信号
最后我们来看看租金持续下跌,释放出的中国房地产发展的三个强烈信号。
第一个信号,也是最显著的,就是房地产投资逻辑的改变。就拿租售比这个关键指标来说,确实最近各个城市的租金收益率小幅回升,但实际上是,这并不是租金上涨所带来的,而是房价下跌速度快于租金下降的速度,所造成的“分母效应”。换句话说,分母小了,收益上去了。
我个人认为,未来几年,租金收益率超过存款收益率,会是一种常态。不过需要提醒的是,这并不意味着买房出租是好的选择,因为虽然收益率高一点,但不一定能租出去,出租率本身制约着变现能力,再加上还有维护费用,除非你是专业机构,不建议普通人尝试。而且很多地方,还面临着房价继续下跌的风险。
第二个信号,是中国人居住理念的深刻转变。随着房价预期逆转,“居住属性”而非“金融属性”,重新成为核心考量。
一方面,保租房大规模入市,削弱了必须买房的焦虑,年轻人更倾向“长期租房+低消费”的生活方式。近两年,有很多机构都做过调研,核心结论之一,就是租金下跌使更多年轻人考虑推迟购房计划,更多年轻人甚至中年人,开始接受长期租房的生活方式,未来“租房时代”可能真的会到来。
另一方面,居住选择也在回归理性,强调性价比优先。租客对装修溢价、地段溢价的容忍度在下降,转而追求“够用即可”,甚至部分出现“从市中心向地铁末端搬迁”的逆向流动。此外,市场地位逆转,房东与租客的博弈加剧,市场议价权向租客倾斜。这些变化进一步冲击了房地产的金融属性——当租金无法覆盖持有的成本时,投资性购房的底层逻辑将彻底重构。
第三个信号是,租赁市场的变化,折射出社会财富分配机制的深刻调整,长期看有助于降低社会焦虑。
过去十几年,房产所有者通过房价上涨,获取了远超社会平均水平的财产性收入,这加剧了阶层分化。现在租金下跌,减轻了租客负担,压缩了房东收益。这实际相当于一种财富再分配,财富更多地流向了资产租赁方,而不是资产持有方。
因此,租金下跌的本质,是居民杠杆见顶后的被动调整,房东端是“去泡沫化”,部分被迫降价抛售,加速房地产市场出清。而租客端则是“隐性减税”,变相增加了可支配收入,缓解消费压力。
地方政府则通过保租房压低居住成本,进而降低整个社会的成本和社会焦虑风险。这个过程可以说是中国版“租客友好型社会”的雏形,但它的代价,可能是房地产相关产业链的持续萎缩。
免责声明:本文经授权转载自罗辑思维,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维C公寓传媒立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