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郭怡琳 于娜 北京报道
作为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之一,我国脑机接口产业再迎重磅政策利好。
近日,工信部、发改委、卫健委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下称《意见》),首次以国家力量为脑机接口产业绘制完整发展蓝图。《意见》明确了两个关键发展目标:到2027年,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并初步建立产业体系;到2030年,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体系,培育全球领军企业,综合实力跻身世界前列。
对此,琶洲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华南理工大学教授李远清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一政策出台并非偶然,而是市场需求、科研需求与国家战略需求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意见》顺应时势,旨在推动产业发展,符合现阶段市场和国家的发展需要。当前脑机接口应用前景广阔,尤其在养老助残、心理健康等领域市场需求较高;从研发角度看,日趋成熟的技术正受到学术价值、应用价值和市场价值的共同驱动,加速其转化。脑机接口正从实验室向产业化阶段迈进,这一过程既将促进商业化进程的活跃发展,也将反过来推动科研技术的持续进步。”
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
据悉,脑机接口(BCI)是一种变革性的人机交互技术。其工作原理是采集脑部神经信号并分析转换成特定指令,在大脑与外部设备之间创建信息连接,实现“脑”与“机”的协同交互。作为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融合发展的前沿技术,其在教育娱乐、体育消费、临床康复及心理健康等领域应用广泛。
在市场需求推动下,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意见》。对此,北京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鹏用“升维”一词概括其历史意义:“《意见》的出台标志着脑机接口从‘科研探索为主’转向‘产业化攻坚’新阶段。同时《意见》首次明确脑机接口是建设制造强国、数字中国、健康中国的交汇点。”
而微灵医疗创始人李骁健博士则表示,“这一转变背后,是技术成熟度、国家战略需求与商业化态势的三重驱动。过去一段时间,脑机接口更多停留在实验室层面,未来将实现产业全链条闭环发展。”
“全球脑机接口的发展历程可分为学术探索、科学论证和应用试验三个阶段,目前该技术处于蓬勃发展的应用试验阶段。换言之,相关技术积累已初步完成,正处于从技术成熟到产业成熟的拐点。基于国内现有的工业优势、市场优势和人才优势,具备阶段转向的所需条件。”中科意象CEO韩新勇分析认为。
事实上,《意见》对推动产业地位提升的作用尤为引人注目。《意见》指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面向经济主战场,将脑机接口技术与高端医疗装备、人工智能、先进材料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列表述。和君咨询史万奎表示,“此次高度升级意味着脑机接口不再是‘盆景式’的前沿探索,而是‘森林式’的产业底座。”
本报记者了解到,与既往政策相比,此次《意见》的重磅之处体现在系统性、协同性与前瞻性三大突破。李骁健认为,在协同性方面,七部门联合发力,覆盖技术攻关、标准制定、全链条推广。在系统性方面,实施路径具体部署5大重点任务、3大重点工程及17项具体措施,打造“科研—产业—应用”闭环。而在前瞻性方面,王鹏指出,预计资金支持规模更大、方式更多样,标准体系建设被提到空前高度。
史万奎进一步表示,“针对此次《意见》出台,工信部负责产业规划,卫健委主导临床应用,药监局制定审批标准,教育部统筹人才培养。这种跨部门协作机制,精准破解了脑机接口产业面临的‘研发—审批—市场’链条断裂问题。”
业内普遍认为,这份清晰的“施工图纸”为产业注入了强心剂。李远清强调:“这份《意见》是首次以国家力量为脑机接口产业绘制完整发展路线图。其中,2027年与2030年的‘双重锚定’为学术界和产业界指明了方向。”
据《意见》,在基础研究领域,明确要突破柔性电极、神经芯片等“卡脖子”技术;在产业培育方面,到2027年,建设2—3个产业集聚区;在标准体系上,确立涵盖安全性、有效性的全流程规范。
对此,史万奎分析:“这个时间节点的设定暗藏深意。2027年作为首个关键节点,与‘十五五’规划中期评估形成呼应。这个时间点既是技术攻坚期,也是国际竞争的窗口期。到2027年实现‘关键技术突破’,意味着我国将在神经解码算法、植入设备可靠性等核心领域形成自主知识产权;而‘初步建立三大体系’,则为后续产业爆发奠定制度基础。”
析芒医疗创始人黄东则补充道:“脑机接口是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的核心领域,实现2030年发展目标是中国参与全球科技治理的关键时期。欧盟投入超10亿欧元的‘人类大脑计划’将于2030年结束其第二阶段,而美国Neuralink公司预计也将在同期完成万人规模的脑机接口设备临床植入。因此,中国亟需加速产业推进与技术迭代,方能在全球竞争中避免落后。”
资本热浪助推技术落地
《意见》对产业前景的描绘,与市场增长预期高度契合。《意见》指出,当前脑机接口创新成果持续涌现,产业加速壮大,正孕育颠覆性突破,已成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重要领域。
在此背景下,下游应用市场的潜力正被不断挖掘。开源证券研报显示,脑机接口下游应用市场潜力巨大。麦肯锡预测,全球脑机接口医疗应用市场规模有望在2030年达到400亿美元,2040年达到1450亿美元。
将视角聚焦国内市场,增长效果同样显著。赛迪顾问《中国脑机接口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显示,2024年,中国脑机接口市场规模为32亿元,增长率为18.8%。随着技术创新成果涌现、应用场景深化拓展(涵盖医疗、消费、工业、教育等),市场需求将持续提升,预计到2027年中国脑机接口市场规模将达到55.8亿元(增长率约20%)。
与此同时,资本结构也在发生变化。2022年以前,融资以天使轮、A轮为主;2023年起,国投创新、中金启元等“国家队”开始领投B轮。今年6月,北京科创基金联合亦庄国投设立国内首只“脑谷基金”,总规模100亿元,首期20亿元已封闭。该基金明确规定:被投企业须在京津冀注册,优先采购国产芯片和MEMS工艺。
资本热度持续攀升背景下,脑机接口正成为资本市场的新风口。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脑机接口领域融资额突破50亿元,较2020年增长近10倍,红杉、高瓴等头部机构纷纷布局。这种热度背后,需要产业发展与资本周期精准契合。
在政策和资本的双重推动下,哪些场景将率先实现商业落地?从技术成熟度与监管路径来看,产业呈现出清晰的梯度推进格局。“穿戴式设备有望成为首个爆发点。”李骁健解释称,“穿戴式产品无需手术植入,审批路径相对简单。医疗产品按二类医疗器械申报,3年左右即可上市。”
“而植入式设备获得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需要较长时间。以微灵的产品为例,全植入式脑机接口微系统,经历了从2019—2023年的基础部件研发、动物植入验证基本功能的初级阶段,从2023—2025年符合国标的三类有源医疗器械研发和型式检验的中级阶段,目前正开展临床实验研究。”李骁健表示。
与此同时,全球企业布局也印证着差异。据中国信通院联合脑机接口产业联盟发布的《脑机接口技术与应用研究报告(2025年)》,全球非植入式技术路径的企业数量显著多于植入式企业(比例约为8:2)。美国和中国在两条技术路线方面均并行布局发展,其中美国在植入式领域的企业数量相对更多。
据介绍,该技术在工业与消费场景则有望实现渐进式渗透。高危作业环境下,脑机接口可实现“意念控制”机械臂,降低人工操作风险;在元宇宙领域,神经交互设备能让用户通过脑电信号操控虚拟形象。沙利文大中华区执行总监周明子指出:“这些场景的商业化不依赖严格的审批流程,可能随着技术成本下降快速普及。”
伴随脑机接口产品倍出,资本市场的投资逻辑也趋于理性和务实。一位不愿具名的前创投机构合伙人透露了核心考量维度:“通常资本会考察三个指标:神经信号信噪比、设备稳定性、用户体验。现在单纯讲故事,很难获得资本青睐。”
明视脑机创始人刘冰认为,“资本从盲目热情到冷静客观是行业稳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老龄化加速,脑机接口在神经疾病治疗、功能康复等领域价值凸显,推动产业发展兼具民生与经济双重意义,未来该领域或可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责任编辑:姜雨晴 主编:陈岩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