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编剧祝明再度将矛头指向电影《东极岛》,言辞激烈地表达了对影片的不满,尤其指责其存在丑化舟山渔民形象的问题,并殷切希望舟山的朋友们不要去观看这部影片。
祝明以自身经历为切入点,感慨自己在近两年间观看了诸如《金玉良缘》《749》《射雕》《东极岛》《封神2》等众多影片,在他的审视下,从影响恶劣程度考量,《金玉良缘》和《东极岛》堪称其中的 “佼佼者”。
他痛斥《金玉良缘》将《红楼梦》拍成了类似 “天上人间” 的模样,认为这种创作行径宛如在其他国家埋下了一颗诋毁中国文化的 “种子”,其未来可能滋生出的不良影响难以预估,而这一切皆归咎于 “胡导”。
而对于《东极岛》,祝明的言辞更为犀利。他指出,舟山人民曾经的英勇壮举,在任何国家、民族的视角下都无可挑剔,那是一段值得铭记和敬仰的光辉历史。
然而,令人痛心疾首的是,在当下,这段历史却被本国的电影人以不当的方式呈现,遭受诋毁、构陷与丑化,这无疑深深刺痛了所有已故及在世的舟山人民的心。祝明更是以亲属关系表明立场,因其妹妹是舟山人,所以他真诚地希望每一位舟山朋友都能对这部影片说“不”。
《东极岛》这部电影取材于1942年的真实历史事件。当时,一艘载有1816名英军战俘的日本货轮 “里斯本丸”,在从中国香港前往日本的途中,行至舟山群岛区域时,被美军鱼雷击中。
就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舟山渔民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与善良,他们不顾自身安危,纷纷划船出海,最终成功救起384名英军战俘。这本是一段彰显人性光辉、体现人道主义精神的佳话,也成为了中国人民在抗战时期义举的生动例证。
然而,影片上映后,却引发了诸多争议。部分观众认为,电影在呈现舟山渔民形象时存在偏差。比如,一些人觉得电影中给渔民出海救人设置了过多前置条件,如日军的屠村威胁、兄弟养父被杀害等,这与舟山渔民骨子里“海难必救” 的坚定信念不符。
在现实中,舟山渔民秉持着 “海上有难,必救” 的祖训,这种救助行为是无条件的、自发的,是深深烙印在他们文化基因中的本能。
就在电影上映前夕,东极岛的两位渔民在9 - 10级大风的恶劣天气下,依然毫不犹豫地从海里救回两名游客,他们的话语朴实而坚定:“我们东极渔民骨子里就刻着‘救人’二字。” 由此可见,电影中的情节设置与现实中渔民的高尚精神存在一定出入。
还有观众指出,电影中的一些画面将舟山渔民刻画得形似“原始人”,这一形象塑造引发了广泛的不满。
针对这一争议,电影中朱一龙饰演的阿赑原型人物沈品生先生的后人出面进行了解释。他提到,东极岛有句老话 “青浜庙子湖,菩萨穿龙裤”,老一辈渔民出海劳作时,为了行动方便,赤膊上阵是常见现象,衣服被海水泡烂、磨破更是家常便饭,粗麻布短褂便是他们日常的穿着。
至于发型,由于当年出海常常一连几天甚至更久,渔民们根本无暇顾及剪发,头发长是那个年代的普遍状态。从这个角度来看,电影中的这些细节或许是对艰苦岁月里渔民生活的真实还原,但为何会给观众留下 “丑化” 的印象,这或许值得电影创作者们深思。
从电影创作的角度而言,艺术加工固然是为了让故事更具戏剧性和观赏性,但前提是不能违背历史事实和伤害特定群体的情感。
舟山渔民在历史上的英勇救助行为,本是一段值得歌颂和弘扬的伟大事迹,他们的义举体现了超越国界和种族的人道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善良与担当的生动写照。电影作为一种强大的文化传播媒介,有责任以正确的方式呈现历史,传递正能量。
如今,编剧祝明的炮轰,再次将《东极岛》的争议推到了风口浪尖。这一事件也提醒着电影行业,在进行历史题材创作时,应当怀着敬畏之心,深入研究历史背景,尊重事实,尊重相关群体的情感。
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既具有艺术价值,又能得到观众认可和尊重的优秀作品,避免因不当创作引发争议与不良影响。舟山的朋友们在面对这部备受争议的影片时,想必也会基于自己的判断,做出理性的选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