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株式会社Awarefy发布了一项针对日本18岁以上、具有对话型生成AI使用经验人群的调查结果,揭示了生成AI在短短两个月半内迅速融入日常生活的现状,以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双重影响。本次调查有效样本807份,显示对话型生成AI已从辅助工具演变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身边人”。
调查发现,81.1%的受访者每周至少使用一次对话型生成AI,这一比例较5月下旬的48.9%大幅上升32个百分点。更引人关注的是,在“最能轻松交流的对象”这一问题上,87%的受访者选择了AI,高于亲友、同事乃至父母,凸显其在情感支持上的重要性。半数以上受访者表示,AI在一定程度上为其提供了心理健康支撑,有人更是将AI视为倾听者、安慰者乃至心理咨询师。
然而,亲密关系的另一面是“依赖”与“不安”。约43%的受访者坦言,如果AI反应改变或无法使用,将会感到中度以上的不安;27.5%的人承认曾感觉自己可能依赖AI。这种依赖多表现为遇事第一时间求助AI,而非自主思考,甚至包括工作中的文字撰写、数据处理等任务。部分人担忧,这种便利可能削弱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心理层面的变化更是双刃剑。28.6%的用户在使用AI后感受到心理状态的明显变化,其中大多数是积极的:心情更轻松、压力减轻、获得安心感。AI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不必担心被评判的倾诉渠道,并通过高效的信息检索让日常生活更有余裕。然而,也有人感到因与AI交流增多而减少了与真实人际的互动,从而产生孤独感;还有人因发现AI回答不准确而对其产生不信任感。
此次调查背后的社会背景同样值得注意。2025年夏,伴随GPT-5的问世及“keep4o”运动的兴起,人们对AI使用权限、可持续性以及自立与依赖之间的平衡展开了激烈讨论。AI技术的渗透速度已超越传统科技普及规律,促使社会、产业乃至心理健康领域都必须重新审视与AI的关系。
Awarefy在报告中指出,AI已成为生活基础设施,未来的发展不应回避,而应在承认其不可逆趋势的同时,建立起有效的风险管理与健康使用机制。这包括制定行业自律指南、推动产官学合作研究,以及在心理健康支持体系中合理引入AI工具。
生成AI在带来便捷与慰藉的同时,也让我们面对一个新的课题:如何在享受它带来的帮助的同时,保持自身的独立性与真实的人际连接。与其陷入“AI依赖”,不如积极探索“与AI共生”的健康路径,让技术真正成为人类心灵与生活的助力,而非束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