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骨骼肌凭借其纤维束结构和多向运动能力,为人类日常活动提供核心动力。尽管人工肌肉在软体机器人和生物医学领域备受关注,现有光驱动技术仍面临重大挑战:依赖外部侧向光照导致密闭环境中驱动不均匀,实时校准需求影响稳定性,且难以实现长距离(>1 cm)、多模式(如扭转/弯曲)的协同控制。传统波导驱动器受限于高光学损耗和非对称结构,制约了其在复杂场景的应用。
华南理工大学杨中民教授、甘久林教授团队受神经肌肉系统启发,开发出新型液晶弹性体光纤(LCEOF)人工肌肉。该器件通过两步法制备,兼具光学波导与驱动功能,传输损耗低至0.37 dB cm⁻¹,收缩应变超40%,负重达自重4000倍。通过端耦合激光输入,多根LCEOF可集成为机械臂,实现5 cm长程收缩、180°扭转及360°全向弯曲,并在密闭环境中完成物体抓取、激光书写等任务,为下一代软体机器人提供了突破性解决方案。 相关论文以“ Multimodal Actuation and Precise Control in Liquid Crystal Elastomer Optical Fiber Artificial Muscles ”为题,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 上。
![]()
图1揭示了LCEOF的仿生设计机制:如同神经信号触发肌肉收缩,激光脉冲通过光纤引发液晶分子从向列相向各向同性相转变,驱动光纤收缩。制备过程分为两步——先通过拉伸取向形成单畴液晶核心(有序参数0.65),再旋涂低折射率PDMS包层,形成直径600/770 μm的核-鞘结构,界面剥离强度达19.71 N m⁻¹,确保驱动稳定性。
![]()
图1. 液晶弹性体光纤人工肌肉示意图 a) 自然骨骼肌(左)与仿生LCEOF人工肌肉(右)的驱动机制对比。 b) LCE前体组分:液晶基元RM257、交联剂PETMP、扩链剂EDDET、光热材料新癸酸铋。 c) 核-鞘结构LCEOF的两步制备流程。
图2展示LCEOF的光学特性:偏振显微镜图像显示分子沿轴向高度取向,X射线散射证实其有序性。光纤可打结弯曲(直径<1 cm)且保持光传导能力,638 nm激光沿结状路径清晰透射。掺杂铋光热剂后损耗增至1.51 dB cm⁻¹,但仍优于多数柔性光纤。
![]()
图2. LCEOF人工肌肉表征与光学特性 a) LCE核(600 μm)与PDMS包层(770 μm)截面。 b) 交叉偏振镜下45°(亮)与90°(暗)的取向对比。 c) 打结光纤(直径<1 cm)展示机械柔性。 d) 638 nm激光沿打结路径传导。 e) 掺杂/未掺杂铋的光纤衰减系数对比(1.51 vs 0.37 dB cm⁻¹)。
图3量化驱动性能:808 nm激光触发下,光纤15秒内收缩40%,表面温度超110°C。在500 mW功率下负重2 g仍保持32%应变,即使负重4000倍自重(约0.2 g)时应变仍达20%。驱动力与激光功率呈对数增长,最大输出0.577 MPa应力,模量(9.61 MPa)与真实肌肉相当。
![]()
图3. LCEOF驱动特性 a) 808 nm激光触发单根光纤收缩。 b) 红外图像显示驱动时温度超过向-列相变点(Tₙᵢ)。 c) 500 mW激光下应变-温度随时间变化。 d) 370 mW脉冲驱动的应变一致性。 e) 应变/温度与功率密度的关系。 f) 不同负重下的收缩应变(500 mW激光)。
图4验证多纤维协同:四根LCEOF集成的机械臂,驱动力随纤维数量线性增加。600 mW激光下10秒完成90%收缩,同步举起25 g重物且应变稳定,故障时未受损纤维可缓冲负载,显著提升系统容错性。
![]()
图4. LCEOF机械臂收缩性能 a) 多纤维集成提升驱动力(400 mW激光)。 b) 输入功率与收缩速度正相关。 c) 不同功率下机械臂举升高度变化。 d) 同功率(600 mW)下负重5–25 g的应变一致性。
图5实现仿生扭转:仿照肌肉纤维螺旋结构,五圈缠绕的LCEOF束在激光驱动下解旋,产生>180°扭转(如拇指模型所示)。扭转角度与收缩应变强相关(R²>0.99),180°扭转时轴向同步收缩11%,且可通过功率精确调控角度。
![]()
图5. 机械臂扭转性能 a) 0°–180°扭转过程俯视图(拇指模型指示方向)。 b) 不同功率下扭转角度随时间变化。 c) 扭转角度-功率拟合曲线。 d) 扭转伴随轴向收缩的侧视图。 e) 收缩应变与扭转角度强相关(R²>0.99)。
图6突破全向弯曲:四根LCEOF环绕弹性支撑棒(Ecoflex)构成弯曲臂。通过独立调控每根光纤功率,实现45°–360°任意方向弯曲(如八分圆所示)。弯曲幅度与输入功率严格匹配(R²>0.99),无需预设铰链即完成密闭空间远程操控。
![]()
图6. 机械臂弯曲性能 a) 45°–360°全向弯曲快照,(v)为初始状态(0°)。 b) 各LCEOF功率分布图(深红=高功率,白=无输入)。 c) 弯曲角度-功率拟合曲线。
图7展示应用潜力:人工手由五根LCEOF模拟指屈肌,配合被动弹性纤维实现抓取-释放。成功操控不同模量物体(0.38 g海绵至1.40 g纸卷)。集成内窥镜与激光头的操作系统,在密闭玻璃管内完成字母"SCUT"刻蚀;加装金属钩的导管系统,于Y型管道内精准转移物体,凸显其在微创手术等场景的价值。
![]()
图7. LCEOF应用演示 a) 人工手通过光纤连接激光器。 b) 抓取不同物体(气球1.02 g/海绵0.38 g/纸卷1.40 g)。 c) 抓取-持握-释放全过程时序图。 d) 激光刻蚀系统构成(LCEOF束+内窥镜+激光头)。 e) 密闭管内刻蚀字母"T"的过程及"SCUT"成品。 f) 导管操作系统(末端加装金属钩)。 g) Y型管道内物体转移时序图。
总结与展望
LCEOF人工肌肉通过波导式光驱动攻克了密闭环境多模式操控难题,其长程收缩、大角度扭转与全向弯曲能力远超现有技术。未来,该平台可与光学传感、成像模块深度集成,推动软体机器人、生物医学设备及深海探测领域的革新。这项技术为先进光驱动机器人开辟了全新道路。
来源:高分子科学前沿
声明: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学之处,请在下方留言指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