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烟台大学海洋学院“扬帆碧海,探秘古船”古船文化宣讲团以“解码千年航海智慧,共赴海洋文明之约”为主题,走进蓬莱古船博物馆开展实地调研,深入黄渤海新区悦海社区开展沉浸式宣讲活动。团队通过“历史溯源+视频演示+互动体验”的立体传播模式,让明代福船、清代戎克船等“航海活化石”走出博物馆的橱窗,在青少年与居民的踊跃参与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在蓬莱古船博物馆的实践调研中,团队成员系统解锁古船承载的航海密码。从30秒古船出土现场纪录片里考古人员专注工作的场景,到明代福船与清代戎克船的出土状态对比图,成员们细致记录船长、排水量等关键数据,梳理“碳十四测年”“木材鉴定”等修复技术节点。为让抽象的历史变得具象可感,团队认真记录了博物馆研究员讲解“福船为何能成为‘明代航母’”的片段,还收集了罗盘、船钉、陶器等出土文物的一手资料,为后续宣讲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素材包”。同时,队员们注意到,船尾舱出土的一组铁质锚,其锈迹斑驳,见证了一段岁月的流逝。蓬莱古船的实践,让我们看清:那些沉没在时光里的船舶,从未真正消失。它们的技术智慧、贸易网络、探索精神,早已化作后世航海文明的基因,在每一次解缆起航时悄然延续。
![]()
图为队员观赏古船图。刘闯 夏雨蒙 符添 邓力硕 供图
![]()
图为队员合影。刘闯 夏雨蒙 符添 邓力硕 供图
悦海社区的宣讲活动以一场别出心裁的“时空穿越”拉开序幕,队员们适时抛出“猜猜这艘古船在海底沉睡了多少年?”的趣味问题,观众举手抢答赢取“航海知识卡”,现场参与热情瞬间被点燃。主题宣讲环节,团队以“前世——智慧——今生”为主线层层展开:在“前世”篇章,通过动态修复时间轴清晰展示古船从沉睡到苏醒的过程。“古船侦探”互动环节中,观众们围绕罗盘、船钉等文物热烈猜测其用途,在谜底揭晓的过程中,逐步了解古船的历史身份。在“古船智慧”篇章中,团队通过视频演示的方式解密航海黑科技,通过3D动画生动演示福船13个水密隔舱的独立防水原理,以牵星术动态交互图展示“北斗七星+北极星”导航法,富有科技感的呈现方式让人眼前一亮。“今生”篇章里,动态航线图上的闪烁光点勾勒出古船在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轨迹,让居民直观感受“涨潮送船出,落潮迎船归”的蓬莱民俗与航海文化的深度联结。互动体验环节成为文化传播的“加速器”。“古船部件连连看”游戏中,观众上台将舵、桅杆、锚等部件图片与功能描述连线,趣味十足。
![]()
图为宣讲活动合影。刘闯 夏雨蒙 符添 邓力硕 供图
![]()
图为宣讲现场。刘闯 夏雨蒙 符添 邓力硕 供图
![]()
图为宣讲现场。刘闯 夏雨蒙 符添 邓力硕 供图
这些妙趣横生的互动环节,并非孤立的热闹场景,而是“3D动画+历史讲解”形成了巧妙的呼应与衔接。当观众在“古船部件连连看”里准确将锚的图片与“固定船体、抵御风浪”的功能连线时,身旁的大屏幕上,3D动画正同步演示着不同海域中锚链的抛放角度与受力原理。当知识抢答环节抛出“明清古船如何通过水密舱结构提升安全性”的问题时,讲解员会顺势调出动画片段,清晰展现舱室分隔的构造细节,让抽象的知识点瞬间变得可感可触。这种“游戏体验—技术呈现—历史解读”的递进设计,让观众从被动观看转为主动探索。孩子们在连线成功后会好奇追问“桅杆为什么要做成倾斜的”,居民则在抢答间隙与讲解员交流“小时候听的丝路故事是不是和这船有关”。正是这样的双向互动,让3D动画不再只是静态的演示工具,历史讲解也跳出了单纯的知识灌输,二者借助互动环节的“桥梁作用”,共同构建起立体的文化传播场景,让明清古船的航海智慧从屏幕里、书本中走进了每个人的体验与思考里。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依托专业优势,将3D动画与历史讲解深度融合,让明清古船承载的航海智慧走出博物馆,走向大众。青少年与居民在沉浸式体验中,真切感受古船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脉络。这一活动不仅为古船文化传承注入青春活力,也通过激发公众对海洋历史的认同与兴趣,让航海智慧在当代科普实践中焕发持久生命力。
通讯员 白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