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财经大学管理学院“檐下闻众声,盏中映世情”实践服务团师生深入杭州、嘉兴城乡,开展为期三天的社会实践调研。团队聚焦茶馆这一传统公共空间,通过沉浸式观察与深度访谈,探寻其在维系城乡社会韧性与文化传承中的独特职能与智慧密码。
探访城乡茶馆:触摸社会运行的稳定器
在杭州市区,师生们首先探访了西湖畔的湖畔居茶馆。差异化的空间设计有效承载了多元群体的需求:年轻游客临窗观景打卡,银发族在内厅围桌叙旧娱乐,不同的场景在同一空间内和谐共生。随后,团队走进吴山脚下的大碗茶馆群。这里延续着亲民传统,低廉的消费模式成为维系社区情感网络的重要纽带。风雨无阻的老茶客们聚集在竹椅木桌间,经营者以微利运营,守护着这份承载深厚人情与社会日常秩序的市井温情,生动诠释了茶馆作为社区稳定运行基础单元的职能。
解码岁月沉淀:老茶馆的秩序感与归属地
在嘉兴马鸣老街,师生们探访了仅存的老茶馆。浓郁的烟火气息与洗牌声,沉淀着高龄茶客们半世纪的生活惯性。经营者四十年未涨价的坚守,远非单纯的商业行为,其核心价值在于为退休老人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社会秩序感”与归属地,成为社区日常运转的重要支点。与之呼应,兴乐茶馆被退休老人视为不可或缺的“人生第三站”。熟悉的新闻播报声与家常话,支撑着老人们规律的生活节奏与稳定的社交圈层,强化了社区的情感联结。团队也关注到新式茶馆的创新路径:俞则如茶馆以原木暖光营造居家松弛感,摒弃网红化,探索传统空间的静谧生存之道;Tea Stone凭借自由场景设计,吸引年轻群体将其视为“随时停泊的岛屿”,展现了传统空间吸引Z世代的潜力。
洞察乡村活化:茶馆里的文化记忆与包容空间
深入桐庐深澳古村,师生们考察了由460年历史粮仓改造的公益茶馆。每日,这里迎接着荷锄而归的老农。其“15元一杯茶”的村民自治模式,是凝聚千余名村民情感归属、活化利用文化遗产的生动实践。藏身于祠堂古宅的梅蓉忆茶馆,则通过引入研学活动与青年党建,为古宅注入新活力,村民在参与维护的同时,自觉延续着地方文化记忆,体现了空间作为活态传承载体的韧性。在东门茶寮,团队观察到一个显著变化: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茶客在此和谐共处,或独坐沉思,或小范围闲谈,各自啜饮清茶,度过相安无事的午后时光。这与团队探访的部分传统老茶馆形成鲜明对比——后者往往保持着较为单一的男性茶客结构,并隐约流露出对空间性别构成的固有观念。这种从传统单一群体空间向多元包容空间的功能转变,生动映射了社会结构变迁与公共空间角色的自我调适。
实践启示:社会职能铸就韧性,茶馆变迁映照中国式现代化之路
此次深入城乡茶馆的实践调研,为浙财师生提供了一堂生动的“社会课堂”。从西湖雕花窗到古村老旧茶桌,从粗瓷碗到琉璃盏,团队触摸到清晰的时代脉络:茶馆的本质,始终是社区记忆的活态载体、特定群体在剧变中寻求稳定与归属的“情感锚点”与“秩序支点”。
无论是深澳青年将创意刻入古宅梁柱赋予旧空间新动能,俞则如在电商浪潮中坚守茶道本真守护文化内核,还是东门茶寮等新型空间展现出的多元包容面貌,传统公共空间的生命力,正通过其核心社会职能的坚守与适应性创新,展现出强大的文化韧性。这种韧性,尤其体现在其对社会结构变化的回应上:从主要为特定群体提供秩序感和归属地,到逐渐演变为接纳更广泛年龄层、不同性别群体的包容性公共场域。
这份扎根于日常烟火、以社会黏合与秩序维护为核心的中国式公共生活智慧,其内在的包容性与强大的调适能力,正是解码城乡文化在时代激流中生生不息、历久弥坚的核心密码。茶馆的转型之路,恰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一个微观缩影——它深刻诠释了如何在守护优秀传统文化根基的同时,顺应时代发展,拥抱社会结构的多元化变迁,实现传统公共空间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茶馆的“变”与“不变”,为理解中国社会如何在现代化洪流中维系文化韧性、构建更具包容性和活力的公共生活,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实践样本。
浙江财经大学“檐下闻众声,盏中映世情”
实践服务团
文/杨秭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