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载春秋轮转,未敢忘那一声“日本投降矣!”的泣血呐喊!
![]()
《大公报》用醒目的大字标题“日本投降矣!”报道了日本投降的消
身为一名退役军人,每当这个日子来临,指尖拂过军功章冰凉的棱角,耳畔便回荡起八十年前那个清晨的电波声:1945年8月15日早晨7时整,重庆的无线电波穿透硝烟未散的天空——中、美、英、苏四国以雷霆之声向世界宣告:日本政府已正式无条件投降!
四国公告的声浪尚未平息,四小时后,东京的广播里传出天皇裕仁宣读《终战诏书》的沉闷声调。那一刻,大江南北的中国人冲出家门,泪水与欢呼在血火浸透的土地上奔涌。昆明的街头,鞭炮与鸣枪声交织成胜利交响乐;延安的土窑前,学生们点燃了蒸笼作火把,将山峁映得通红;重庆的教堂钟声彻夜不息,一位教授醉倒在狂欢的人潮中,手杖与帽子不知抛向何方……
十四年烽火狼烟,华夏大地上留下了3500多万军民伤亡的深创。930余座城市沦陷,4200万难民在破碎山河间流离失所。数字冰冷,但是,每个“1”的背后,都是挺立不屈的脊梁。
在山东临沭县的农家小院,99岁的丁付年腰身佝偻如弓。这位“老四团”的老兵至今记得1944年的硝烟:瘦弱的少年背着伤员翻山越岭,为躲避日军扫射只能匍匐爬行。“伤员在,你在;你在,伤员在”——这道铁令已刻入他的骨髓,也将他的身躯永远压弯。
淄博的97岁老兵张来儒眼中仍闪烁着少年般的锐光。十七岁那年,全排被日军包围,他换上老乡的粗布衣,把求援信死死揣进怀里冲向枪林弹雨。汉奸的呼喝声中,他拼命狂奔六七里,硬是用双腿救下数十战友的生命。
更有一曲青春战歌,永远凝固在齐鲁山峦:1944年深秋,23岁的“一等战斗英雄”任常伦在长沙堡高喊:“我们没有子弹有刺刀,人在阵地在!”白刃翻飞间刺倒四名日军后,他血染战壕。这颗胶东大地孕育的英魂,用四年间120余场战斗,将自己熔铸成永恒的丰碑。
巍峨大青山更铭记着两百多名抗大学员的壮烈。1941年日军五万铁壁合围中,邱则民怀抱机枪纵身跳崖的身影,程克咬掉日寇耳朵的怒吼,十八勇士用石块与断枪战斗至死的坚守——这些平均年龄不过二十岁的生命,用血肉之躯为山东党政军机关撕开了生路。
![]()
2015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抗战老兵乘车方队通过天安门广场。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当和平的曙光终于刺破阴霾,历史的审判台在南京巍然矗立。2016年春,我曾看到一则发生在我当兵时的故乡石家庄感人一幕,101岁的抗战老兵于文瑞颤巍巍写下毛笔字:“我见证日军投降,不忘!”
老人清晰记得,1945年9月9日的南京中央军校礼堂。作为受降仪式警卫班长,他亲眼看见冈村宁次低头弓腰走进会场,向中国代表深深鞠躬。当投降书落笔的刹那,这个经历过芷江洽降的29岁宪兵排长,胸中激荡着四万万同胞的呐喊:我们赢了!
八十年光阴未能抚平所有伤痕。当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展出《终战诏书》原件,刺目的修改痕迹赫然在目——“战败”被精心替换为“终战”,字里行间将战争责任推给“英美压迫”。德国学者一针见血:同样是战败国,德国直面罪责,日本却沉溺于文字游戏。
更令人痛心的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登记册上,幸存者仅存26人;慰安妇制度受害者中,大陆在世的仅剩7位。她们等待道歉的跫音,却有人等待着她们带真相永逝。
“全世界都知道南京大屠杀,但只有日本不教,只有日本人不知道!”日本学者笠原十九司的疾呼犹在耳畔。所幸仍有良知如星火不灭——前首相鸠山由纪夫在东京研讨会上坦言:真正的爱国心,是勇于承认并纠正错误。
如今,一幕幕抗日影视剧,如正在热映的《南京照相馆》,以及将在9月13日上映的《731》,正在不断地教育我们下一代:铭记历史,吾辈当自强!
今日乌斯浑河依旧奔流,八女投江的浪花却已沉寂82年;狼牙山崖柏长青,五壮士的纵身一跃化作永恒星辰。当日本右翼试图用“终战”漂白“战败”,我们以血写的史实宣告: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这如山的脊梁,从未弯曲;这热血的星火,永远闪亮。作为一名老兵,我愿以余生守护这用血泪换来的真理——铭记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对抗遗忘;自强不是为复仇,而是让烽火永不再燃!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