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几天蔡甸要变天,大降温跟着北风就来了。蔡甸区侏儒山街道的乡亲们注意,蟹塘最怕寒潮突袭。十年前黄利军返乡时,传统渔业靠天吃饭,产量不稳还污染水。
他带着科技回乡,在10400亩基地搞起了智慧养殖。
180套“零排放”圈养系统,尾水全循环,再也不怕污水坏了塘。3000平米循环水恒温繁养车间,蟹苗再也不怕冷天难存活。
无人机投饵省饲料,智能分拣提效率,数据成了新“农经”。眼下寒潮要到,他培育的本地蟹苗成活率高,可还是得提前做准备。“蛭蟹共生”的100亩蟹池里,金线蛭和螃蟹是“好搭档”,但低温下都得护好。
蟹塘要提前检查网箱,北风呼啸时别让冷风钻了空子。
水温要盯着,恒温车间该用上,别让蟹苗冻着长不快。
传统办法里,老农用稻草盖塘保暖,现在结合温控设备更保险。
黄利军说农业要算民生账,他的渔场让乡亲户均年增收5万元。这次寒潮来,周边合作社跟着他学科技护塘,心里更有底。
有人担心老办法不管用,其实土经验加科技,抗寒更稳当。
蔡甸的平原湖区蟹塘多,不同地块得看水色、查温差,别一刀切。未来几天的降温,既是考验也是提醒,科技护农要趁早。黄利军的蛭蟹共生模式能“一地双收”,但前提是挺过每一场坏天气。
我个人觉得,咱农民既要信老辈的经验,更要敢试新法子。现在该做的事:赶紧检查蟹塘保温设备,问问村里的科技辅导员。拿不准的地方,找黄利军的团队取取经,他们有整套抗寒方案。
寒潮过后,蟹塘稳了,开春卖蟹价才好,腰包鼓起来才踏实。农业这行,跟着天气走,更要跟着科技走,日子才会步步高。
记住了,提前防寒潮,蟹肥钱袋饱,科技就是咱的“护塘宝”!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