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阿勒泰风轻云淡,辽阔的草原上,成群的阿勒泰羊如散落的云朵,悠闲踱步、低头啃食牧草。
在福海县种羊场,穿着白大褂的郝耿像往常一样,察看种公羊的生长状况——这个习惯,他已坚持了13年。作为国家肉羊产业技术体系阿勒泰综合试验站站长,他和团队始终专注于三件事:改良品种、扩繁优质种群、推广现代化养殖技术。
多年来,他们建设起3000亩高效草场,引入滴灌技术实现节水养羊,并指导农牧民科学轮牧。在一系列科技手段的赋能下,阿勒泰羊——这一承袭哈萨克羊古老血脉的“草原硬汉”,正重新焕发蓬勃生机。
“阿勒泰羊是我国地方品种中个体最大的一种,高大雄壮、躯体丰满、油脂丰富……”郝耿语气中满是自豪,“阿勒泰就是一座天然的‘百草堂’,阿勒泰羊喝的是低氘水,吃的是中草药……”
能在极寒天气里刨食、能在高温烈日下转场,连粗硬灌木都可消化——这些能力源于它们刻在基因里的生存智慧。作为哈萨克羊的重要分支,阿勒泰羊在严酷自然选择中练就了耐寒、耐粗饲、抗病力强的特性,被农牧民誉为“三铁羊”:铁胃、铁蹄、铁身板。
2024年,郝耿团队在福海县建立阿勒泰羊基因库,保存的674份耳组织样本,如同一部“生命密码本”。团队还发现与产双羔数相关的候选基因,未来有望推动更多母羊实现一胎双羔。团队成员林嘉鹏博士轻触冷冻柜门,仿佛打开了一个承载遗传奥秘的保险箱。
支撑这些成果的,是年均200天以上的奔波。谈及坚持研究阿勒泰羊的初心,林嘉鹏说:“我们每年在福海县驻点超两个月,在各个牧区进行技术指导,见证了农牧民从最初怀疑观望,到主动联系种羊场、踊跃参与阿勒泰羊人工授精的转变。这种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求变的观念转型,不仅反映了农牧民对现代畜牧技术的认可,更为产业提质增效打下了坚实基础。”
郝耿讲述了一个真实案例:人工授精技术推广后的第一个接羔季,一位牧民以高于市场价500元的价格买下别人家的公羔。买家直率地说:“这羊羔的爸爸好!”郝耿既好笑又佩服——牧民不仅能凭外形认出羊羔出自哪只优质种羊,还愿意高价购买,这背后是对人工授精后代品种优势的认可。他感慨道:“当地牧民的观念从观望转变为主动追求良种配种,为阿勒泰羊良种繁育和大规模推广铺平了道路。”
站在3000亩新生的高效草场前,旋转喷灌器划出银色弧线。“多年来,我们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与荒漠化防治,让荒漠变成了‘羊食堂’。”郝耿介绍说,团队创新免耕补播和滴灌技术,节水30%,亩产草料可支撑5只羊越冬。新研发的“4321精准饲喂系统”技术,通过在4个关键阶段、连续20天集中补饲、每日投放300克精料,使羔羊成活率突破93%。2021年至2025年,团队累计为1.2万只母羊实施人工授精,1.5岁羊体重平均提升5.5公斤。2024年,将30只顶级母羊胚胎移植至120只受体,成功产出70余只优质羔羊。2025年截至目前已完成人工授精445只,计划继续开展核心群、扩繁群3000—5000只阿勒泰羊的人工授精配种工作。
夕阳西下,郝耿远眺成群踱步的阿勒泰羊,眼中满是欣喜。
接下来,郝耿和他的团队将继续深挖增产潜力,他们的目标很实在:让更多家庭吃上优质的阿勒泰羊肉。
阿勒泰地区融媒体中心实习记者:叶丽娜·努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