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校 | 向会文 审核 | 陈宁 马响响
读书会分享
读朱江洪的自传,就像听一位历经风雨的老者坐在藤椅上慢慢讲往事,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带着时代的温度和实干的重量,让人在平实叙述里读懂一个企业家与一个品牌的共生之路。
![]()
最打动人的是他身上那股 “死磕技术” 的执拗。书中回忆格力初创时,他带着团队啃硬骨头的场景至今清晰:为了做出合格的空调压缩机,顶着 “国产不行” 的质疑,一次次拆机器、画图纸,甚至跑到国外工厂偷偷学艺,被人赶出来也不气馁。他写自己蹲在车间里,手里捏着零件跟工人较劲,“差一毫米都不行”,那种对品质的较真,不是喊口号式的 “工匠精神”,而是实打实 “把产品当孩子养” 的态度。看到他描述第一台自主研发的压缩机下线时,整个车间的人都红了眼眶,忽然明白 “中国制造” 的底气,就是这样一点点从 “不可能” 里硬凿出来的。
更让人感慨的是他面对抉择时的 “不随波逐流”。上世纪 90 年代,家电行业流行 “多元化扩张”,不少企业靠着贴牌、代工赚快钱,有人劝他 “先把规模做起来再说”,但他在自传里写道:“格力要做的是‘百年老店’,不是‘昙花一现’。” 于是顶着压力砍掉贴牌业务,一门心思做空调,甚至在资金紧张时,把钱全砸进研发。那段 “拒绝多元化” 的坚持,在当时看来是 “固执”,如今再看,却是一个企业家对 “专注” 最清醒的认知 —— 不是不知道走捷径能赚钱,而是更明白 “能走远的路,往往不好走”。
书中关于 “用人” 的细节也耐人寻味。他写自己破格提拔基层技术员,因为 “这人敢跟我吵图纸”;也写过放走想跳槽的骨干,临走时还塞给他一本行业手册,“到了新地方,别给格力丢人”。没有什么 “驭人之术” 的套路,更多的是 “把人当人看” 的实在:认可你的能力,就给你舞台;留不住你的心,也祝你前程。这种坦荡,让团队的凝聚力不是靠制度捆绑,而是靠 “跟着老朱干,心里踏实” 的信任。
合上书页,印象最深的不是格力如今的行业地位,而是朱江洪反复提到的一句话:“做企业和做人一样,得有根。” 这个 “根”,是对技术的敬畏,对品质的坚守,对团队的真诚。他的自传里没有 “成功学” 的公式,只有一个个 “踩过的坑”“熬过来的夜”“扛住的压力”,却让我们看到:真正的企业家精神,从来不是轰轰烈烈的传奇,而是在平凡岗位上 “把一件事做到极致” 的坚持。
读这样的自传,就像喝一杯浓茶,初尝有些苦涩,回味却全是回甘 —— 它让我们明白,那些改变时代的企业,背后总站着一些 “认死理” 的人,他们用一辈子的专注,把 “中国制造” 四个字,从 “廉价” 写成了 “骄傲”。
读书分享人介绍:
@翅膀糟糕,泗洪风情网友
风情读书会长期征稿
读书,它不只是简单的翻页
它是灵魂的滋养,是心灵的避风港
因书相逢的我们,都是彼此的摆渡人
让读书的感悟有处安放
让同频的灵魂在此相遇
欢迎网友投稿原创(未发表)作品读后感;
欢迎作品配原创图片、配音频视频。
字数一般不超过2500字;篇幅较长的优秀文稿可连载。
来稿请注明作者姓名、联系电话、个人简介及照片。
投稿微信:sihongfengqing99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