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东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烟火在国立竞技场夜空绽放时,日本民众不会想到,这场投入巨大的盛会最终会成为国家财政的噩梦。
2020年的东京奥运会实际亏损达428亿人民币,而2016年里约热内卢奥运会141亿的亏损,至今让巴西经济毫无起色。
这两场财政灾难,让全世界对承办奥运会的热情大幅度下降。
那在北京举办了两场奥运会的我们呢,亏了吗?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奥运经济的“财政陷阱”
近年来的多届奥运会,“亏损”成了难以回避的话题。
2021年的东京奥运会就是典型案例,开幕式的烟火再璀璨,也掩盖不了账本上的巨大缺口,最终亏损高达428亿人民币。
这其中,光是因为疫情导致延期一年,就多支出185亿。
令人遗憾的是,日本申办时为了体现“节俭”理念。
故意将安保、交通等必要开支从预算中剔除,申报的73亿美元预算显然严重低估。
实际上,总支出超过200亿美元,是申报金额的4倍多。
而且比赛举办时正值疫情高峰,只能空场进行,最终门票分文未进。
就连赞助商也因缺乏曝光度,纷纷削减投入。
日本民众的支持率更是骤降至28%,这场奥运成了实实在在的财政负担。
再看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更是将“巨额支出”演绎得淋漓尽致。
最初申报预算46亿美元,结果最终支出高达131亿美元,超支近两倍。
原以为投入如此之多,赛事效果必定出众。
谁能想到,他们修了一堵“奥运墙”就花费3亿美元。
仅仅是为了遮挡贫民窟,不让外国游客看见,这不是把资金白白浪费吗?
而比赛结束后,那些耗资建设的场馆无人管理,马拉卡纳体育场甚至沦为流浪者的居所,杂草丛生。
那141亿人民币的亏损,让本就经济低迷的巴西更是雪上加霜。
但其实早在上世纪,奥运就开始“赔钱”了。
1976年加拿大蒙特利尔奥运会,主体育场原计划花费1.25亿美元。
结果最终支出高达15亿美元,超出原计划11倍。
政府无奈之下,只好向市民征收“奥运税”,这项税收持续了30年,直到2006年才还清债务。
这些案例让不少国家对申办奥运望而却步,毕竟谁也不愿辛辛苦苦办一场,最后却背负沉重债务。
把奥运变成“赚钱生意”
但奥运会并非必然亏损,有些城市就探索出了不一样的路径。
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堪称奥运经济的“成功范例”。
当时政府未提供任何拨款,于是商人尤伯罗斯巧妙设计了一套“盈利组合拳”。
他首先将电视转播权出售给ABC电视台,一次性获得2.25亿美元。
接着,他每个行业只选择一家赞助商,当时的可口可乐为击败百事可乐,直接投入1260万美元。
他们甚至连门票都实行分级销售,既有2.5万美元的黄金席位,也有普通观众能负担的低价票。
凭借这些举措,洛杉矶奥运会最终盈利2.15亿美元,证明了奥运也能成为“赚钱项目”。
而我们中国的北京奥运会,则走出了一条更具前瞻性的道路。
2008年北京奥运会花费约3100亿人民币,但其中70%的资金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不仅新建了5条地铁线路,还扩建了首都机场T3航站楼,另投入1180亿用于环境治理。
这些投入并非浪费,赛事结束后全都转化为城市资源,毫无闲置。
以鸟巢为例,每年接待游客超过300万人次,门票收入达2亿元,加上举办演唱会、体育赛事等,年收入超过3亿。
更推动中国体育产业规模从2008年的4700亿增长至2019年的3万亿,带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
第二次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更是将“精打细算”发挥到极致。
当时许多场馆直接复用2008年奥运会的设施,并采用可拆卸结构。
最终总支出控制在150.4亿元,居然还结余了3.5亿元。
为冬奥会设计的吉祥物冰墩墩意外走红,仅毛绒玩具就售出550多万只。
相关周边销售额占总收入的69%,成为全球瞩目的“顶流IP”。
从“铺张浪费”到“精打细算”
然而,奥运会的价值远不止于账面盈亏。
据统计,2020年东京奥运会奖牌榜前15名的国家,贡献了全球68.65%的GDP。
这表明,奥运成绩与国家经济实力密切相关。
各国在金牌榜上的激烈竞争,背后其实是科技、教育、医疗等综合实力的较量。
而北京奥运会,更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
通过这场盛会,我们展示了高效的组织能力与现代化建设成果。
奥运会后十年,入境游客增长40%,旅游收入累计达1400亿元。
更关键的是,奥运成为中国技术“走出去”的舞台。
高铁、5G等新技术借助这一契机,向全球展示中国的创新能力,加速了我们从“世界工厂”向“创新强国”的转型。
如今全球经济低迷,愿意申办奥运的国家越来越少,因此奥运会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2014年,国际奥委会推出“节俭办奥”计划,倡导“减少支出”。
因此2024年巴黎奥运会93%的场馆将直接使用现有或临时搭建设施,力求避免不必要的开支。
而正在筹备中的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更进一步,计划不新建任何场馆,部分赛事甚至将在1300英里外的城市举行。
此外,科技的飞速发展也为奥运带来了新的机遇。
北京冬奥会采用“云转播”技术,让20.1亿人通过电视和手机观看赛事。
社交媒体互动量达32亿次,即使观众无法亲临现场,赛事热度依然高涨,还能帮助赞助商更精准地触达用户。
如今奥运会早已不是单纯的“形象工程”,而是检验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指标。
东京、里约的教训表明,盲目铺张只会陷入财政困境。
而北京的成功则证明,只要将奥运与城市长期发展相结合,这场盛会就能成为推动经济腾飞的动力。
结语
从蒙特利尔的30年债务,到北京双奥的盈利奇迹,可以看出未来奥运将更注重“轻资产”运营与科技赋能,但其核心价值始终不变。正如夜幕下的鸟巢,它点亮的不只是灯光,更是奥运留给城市和民众的希望与未来。
参考文献:1.第一财经-2020-03-24——《东京奥运会推迟至2021年举办,直接经济损失约60亿美元》2.北京日报客户端-2024-08-17——《奥运会为何烧钱,又如何赚钱?“亏本”的奥运会还值得办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