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一部名为《东极岛》的电影火了。
它没有铺天盖地的娱乐绯闻,却凭实力让《人民日报》亲自下场点评,言辞间的犀利与真切,戳中了无数观众的痛点。
有人说它是“年度最该被看见的良心之作”,有人在影院里哭到不能自已。这部电影究竟藏着怎样的力量?它为何能让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人产生共鸣?
东极岛
《东极岛》凭什么让人民日报“犀利点赞”?
《人民日报》点评一部电影时,向来不看流量多少,只看作品是否触达时代的脉搏。
这次对《东极岛》的评价,用了“血性本能”“祖训践行”这样沉甸甸的词,显然是看中了它对民族精神的精准诠释。
在今年暑期档,《你行!你上!》《浪浪山小妖怪》等影片忙着用笑点或奇幻吸引观众时,《东极岛》和《南京照相馆》却选择了一条更难走的路。
前者撕开历史的伤疤,让观众看见侵略者的狰狞,后者则铺开温暖的底色,展现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善良。
南京照相馆 东极岛
这种“一恶一善”的强烈对比,恰好构成了历史的完整面貌,我们既不忘过去的苦难,也更珍视人性的光辉。
影片没有刻意拔高“英雄形象”,而是用渔民皴裂的手掌、补丁的衣裳、面对枪炮时的颤抖,告诉观众,善良从不需要豪言壮语,它就是危难时刻“见死必救”的本能。
这种真实,正是《东极岛》能击穿浮躁、直抵人心的关键。
东极岛剧照
80年前的“海上救援”
这部让官媒青睐有加的电影,其故事内核并非虚构,而是源自一段被时光尘封却不该被遗忘的真实历史。
1942年,载着上千名英军战俘的“里斯本丸”号在舟山海域被鱼雷击中,船体迅速下沉,日军却封锁船舱,任由战俘在绝望中挣扎。
就在这时,东极岛的渔民们驾着小渔船来了,他们中,有年过半百的老渔民,有刚成年的小伙子,甚至还有偷偷跟着父亲出海的少年。
里斯本丸沉没
当时的海面,既有沉船的残骸,又有日军巡逻艇的威胁,可没人犹豫,渔民们用最原始的工具砸开舱门,把一个个金发碧眼的陌生人拉上渔船,一趟又一趟,直到体力耗尽。
后来,幸存的英军战俘在回忆录里写道“那些中国渔民,穿着破旧的衣服,却像天使一样降临。”
东极岛 剧照
支撑他们的,是一句代代相传的祖训,“海上有难,必救”。
这句看似简单的话,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成了比枪炮更有力量的信念,正是这份不计代价的善良,让384名英军得以幸存,也让东极岛的名字,永远刻在了国际人道主义的史册上。
但是,要把这样一段历史搬上银幕,显然剧组不下点“疯劲”是不行的。
主演杨皓宇
剧组有多“疯”?从建村到潜水,把80年前的历史“搬”回银幕
为了还原80年前东极岛的渔村风貌,导演管虎和费振翔带着团队在岛上驻扎了四个月。
他们没有用绿幕敷衍,而是一砖一瓦地搭建了整片村庄,连渔民家墙上的渔网、屋檐下的咸鱼干,都严格按照老照片复刻。
演员们的付出更是超出了“敬业”的范畴,朱一龙和吴磊为了演出渔民的硬朗,每天在烈日下暴晒,皮肤晒得黝黑开裂,还疯狂健身,体脂率一度降到9%,肌肉线条堪比古希腊雕塑。
主演朱一龙
而拍摄过程中,水下戏是最磨人的,影片中沉船救援的镜头,演员们全靠实拍,没有用任何替身。
他们要在没有氧气瓶的情况下,在模拟沉船的钢架中穿梭,练习闭气、潜水,稍有不慎就可能呛水。
吴磊为了拍好一场水下逃生戏,连续三个月每天泡在水里,最后直接考下了专业潜水证,倪妮作为剧组里少有的女性主演,每次训练都和男演员拼到最后,上岸时常常手脚抽筋。
东极岛剧照
为了呈现沉船时的“虹吸效应”,剧组更是想出了“笨办法”,借来16条快艇,拆掉发动机后在海面排列,用特殊装置制造水流漩涡。
光是这场戏,就拍了整整一周,演员们在水里泡到皮肤发白,却没有一句怨言,这种对细节的偏执,让80年前的历史场景有了“可触摸的温度”。
所以说,好的历史题材电影,从来不是靠煽情赚眼泪,而是用敬业的态度和扎实的演技让观众“相信”,而《东极岛》里的演员们,显然做到了这一点。
陈明昊饰演的乡村教师,在被日军抓捕后,浑身是火却依旧挺直脊梁,临死前用尽最后力气背诵《满江红》。
主演陈明昊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的词句,混着他的嘶吼,成了最戳心的爱国宣言,这段戏没有多余的配乐,却让无数观众红了眼眶。
朱一龙的表演则胜在“克制”,他饰演的渔民首领,在连续救援三天三夜后,眼神里的疲惫与麻木几乎要溢出银幕。
就连倪妮饰演的渔村妇女,也打破了“柔弱”的刻板印象,她不仅要在家照顾伤员,还偷偷学会了划船,在关键时刻驾着小船躲过日军巡逻艇,为救援队伍送来了急需的药品。
这个角色没有一句豪言壮语,却用行动告诉观众,善良从不分性别,勇气也从不被身份定义。
主演倪妮
观众为何“哭着安利”?票房破亿的背后是“被唤醒的记忆”
《东极岛》上映后,票房数据一路飙升,上映三天就突破2亿,观影人次超过500万,成为暑期档最大的黑马,但比票房更动人的,是观众的真实反馈。
在社交平台上,“看《东极岛》哭了”的话题阅读量突破10亿。
有观众说“看到渔民们把自己的干粮分给英军战俘,突然想起爷爷说过,当年太爷爷就是这样,宁愿自己饿着,也要救路过的陌生人。”
不仅如此,影片在英国首映时,许多当年获救英军的后代专程赶来观影,场面令人动容。
观影的被救英军后代
这些反馈印证了一个道理,好的历史题材作品,从来不是“炒冷饭”,而是让沉睡的记忆苏醒,让今天的人读懂先辈的选择。
但是,《东极岛》的热映,也让一个尖锐的问题浮出水面,同样是历史,为何有人选择铭记,有人选择遗忘?
影片中,渔民们冒着生命危险救人的场景,与现实中某些国家的历史态度形成了刺眼对比。
有记者在日本街头采访时,不少年轻人表示“从没听说过南京大屠杀”,甚至有人认为“纠结过去的事没有意义”。
日本民众
而日本某些媒体至今还在篡改历史,把“里斯本丸”事件描述成“日军救助英军”,完全抹去了中国渔民的功劳。
这种对比,恰恰凸显了《东极岛》的价值,它不是要“纠结过去”,而是要告诉世界,历史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一件件具体的事组成的。
而我们记住东极岛的救援,不是为了炫耀善良,而是为了守住底线,不管过多少年,都不能变成自己曾经讨厌的那种人。
日本民众
结语
走出影院,海风吹过的声音仿佛还在耳边,《东极岛》最动人的,或许不是惊心动魄的救援场面,也不是演员们的精湛演技,而是它让我们相信,历史从未走远。
这部被《人民日报》点赞的电影,最终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那就是一个民族的脊梁,从来不是靠豪言壮语撑起来的,而是靠无数普通人在关键时刻的选择。
善良,勇敢,铭记历史,而这些选择,终将汇聚成照亮前路的光。
信息来源:人民艺起评:《东极岛》,一部展现中国脊梁的史诗
人民网 2025-08-12
信源截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