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马来西亚新政府一上台,就挥手叫停了东海岸铁路项目。
这条由中国承建、长度近七百公里的大型工程,说停就停,没有商量。
中国企业根据合同提出违约金要求,可马来西亚不仅不赔,还理直气壮地翻了脸,转头就跑去找日本,希望换一家来接盘。
结果不到一年时间,马方又悄悄找上门,说停工不是故意,是没钱,不如咱们继续合作,过去就别计较了。
这是在闹什么?
东海岸铁路项目,原本是中马合作里那块挂着“旗舰工程”牌子的招牌货。2017年8月一启动,马来西亚政府高调宣布,这是他们拉动东部经济的核心手段。
这条铁路一旦建成,从吉隆坡到吉兰丹的陆路通行时间将砍掉一半,沿线三州借机接轨全国市场,最直接的收益是解决就业问题,目标设得不小,说要拉动八万个岗位。
更乐观的估算说,这条铁路单靠“带动效应”就能让GDP多增长1.5%。项目由中国交建总包,中国进出口银行拿出85%的融资额度支持建设,马来西亚只需要自筹15%。
这种高比例、低成本的融资安排,对一个财政吃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几乎是“量身定制”,比世行和亚投行都慷慨,简直是捡到宝。
马来西亚政府当时对中国的铁路工程水平高度认可,不是客套,而是算过账的。毕竟全球能承接这么大体量铁路项目的国家,屈指可数,无非就中日两国。
而中国的施工能力、交付效率、融资配套,一体化地推进,那是实打实有口碑在前,马方考察过不少项目,最后选了中国,说到底也是图个安心。所以项目一落地,中国这边没含糊,施工图纸立刻展开,调度队伍、设备、材料,一拨拨人马陆续入场,实打实地干了起来。
但工程才刚铺开没多久,一场风暴就把这条铁路拦腰截断。2018年5月,93岁的马哈蒂尔出山再任总理,新政府上台后火速宣布,叫停铁路项目,理由是“前任政府签约过程不透明,造价过高”。不经审计、不等对账,先停再说。
这一停,2250名当地工人当场被清退,所有工程暂停,设备搁置,原本如火如荼的工地,一夜间归于沉寂。
可问题不只是停工,更严重的是法律后果。本来合同就写着,如果马来西亚单方面叫停工程,要赔偿违约金,金额高达361亿林吉特。这是马方自己签的,不是中国单方面设的。
可马哈蒂尔政府不仅不愿意赔,反手来了个大动作:反诉中国企业,理由是项目进度只完成了13%,但马来西亚已经支付了39%的款项,要退钱。
这种“违约方告守约方”的操作,在国际商事合同里极其罕见,几乎可以进教科书——但不是正面教材,是反例。
就在这事僵持不下的时候,马哈蒂尔突然转身去了日本,公开表示有意向日方寻求更“高效”的替代方案。他甚至不止一次地提出,希望马来西亚能引入日本新干线技术来“重启”铁路计划。
换句话说,是想把中国这一边晾着不管,另起炉灶重新开始。
回到原点,我们得问一句:这条铁路为啥那么重要?马来西亚国内东西部贫富差距本就悬殊,东海岸资源丰富但长期被忽视,物流运输严重依赖西部海港,内陆发展缓慢。铁路正是为了解决这个结构性短板而设,不是形象工程,而是实打实的经济命脉。说到底,马来西亚是想借这个机会带一带东部,甚至也顺手对冲一下国内族群矛盾——所以才下决心搞这事。
选中国合作,初衷其实也不复杂。一是看中中国愿意投、能干、讲效率;二是希望借这个项目加深中马的双边关系,搞点经济实惠,带点政治稳定。可惜人算不如政变,刚上台的新政府不想接前朝的摊子,于是把工程直接砍了,砍完再说反悔的事以后慢慢商量。结果,打了自己一巴掌。
问题是,这种做法,不光伤了合作方的心,更砸了自己的脸。本来是个互利项目,非得搞成一地鸡毛。
最后呢?马来西亚自己又找上门来,声称之前暂停项目是因为财政压力,不是恶意违约,希望中方“念在多年友谊”份上,继续把这事办完。
这戏演得,前头刚翻脸,转头就要求“别记仇”,放在哪都真是少见。
当年马来西亚突然喊停东海岸铁路项目,眼神一扫,转头看向了日本。说白了,是想换个合作对象,试试别人的条件会不会更划算,最好还能趁势跟中国谈条件。当时日本倒也配合,象征性地扔了一笔126亿日元的债券进来,姿态摆得挺足。但一旦进入关于铁路的正题,日本企业立刻变脸。专家评估没几轮,干脆就一句话回绝:不接这个盘。
原因其实不用他们多说,明眼人都看得清楚。中马之间的违约争议根本还没理清,日本如果这时候插进来,很可能陷入一堆法律纠纷,时间、成本、声誉全都搭进去不说,还不一定落个好果子吃。
再说了,这条铁路不是修个小公路,而是跨州连省、穿山越水的大工程,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就算这些能忍,最让人头疼的还是马来西亚自己——一个政府能把合同说撕就撕,还拒绝赔偿,换你是日本财团,你敢放心投钱进去吗?
所以日本这回退得很快。
国际上碰了一鼻子灰,马来西亚的国内局面也没能撑住。原本寄望铁路拉动的产业链被突然斩断,资金打了水漂,失业率一路走高。
接着更麻烦的来了——信用评级被调低,外资开始集体踩刹车。
你想啊,一个国家政府的合约能随便推翻,这不是投资风险,是投资灾难。到这个节骨眼上,马来西亚才意识到事情严重了。
于是2019年,悄悄带着团队又坐回了谈判桌,只不过这回气势没了,底气也没了。
中方并没有趁机落井下石,也没玩强硬报复,而是拿出修铁路、谈合作的一贯态度:守规矩,有章法。谈了八个月,终于敲定新版本。
铁路线路从原来的688公里缩短到640公里,投资从655亿林吉特降到了440亿,建设周期顺延至2026年完工。贷款方面也做了调整,马来西亚承包份额从30%提升到了40%,贷款周期延长到30年,前七年只付利息。条件变了,思路也跟着转了。这不是谁压谁,而是把事情拉回了理性轨道。
但话说回来,谁都没忘,这一波操作中国交建是怎么被晾在一边的。当初是中马双方谈妥共赢合作,图的是互通互利。结果一年不到,项目被叫停,合同被撕,话也说得难听,甚至还有政客跳出来,指责中国搞“经济殖民”,搞得跟偷地盘一样。
中方不吭声,不代表没脾气。合同条款一清二楚,违约金写得明明白白。你想赖账,也得过得了法律这关。
更离谱的是,在一番折腾之后,日本居然还给马来西亚出了个主意——向日本贷款去还中国的款。
听起来像是转身解套,实则纯属赔本买卖。日本贷款利率高,条件苛刻,而中国给出的融资利率低、周期长、压力小,算得上是合作诚意满满。这一比较,高下立判。到最后,马哈蒂尔自己也看明白了,真正想占他们便宜的不是中国,而是那些披着朋友外衣、算盘打得最响的所谓“发展伙伴”。
2019年12月,沉寂已久的施工现场再次热闹起来。机械重新启动,工人陆续进场,项目复工。但这只是恢复进度的开始,真正的挑战才刚浮出水面。第四段施工遇上大面积沼泽地,马来西亚工程师连图纸都没法对得准,中方果断调整方案,直接把原设计的路基结构改成桥梁,不仅避免了沉降,还减少了后期维护成本。接着,2020年全球疫情突然爆发,供应链几乎全线受阻,项目物资差点断粮。中国项目组提前备案的备用供应商名单这时候派上用场,还调动中老铁路紧急调运设备和物料,硬是顶住了压力,把铺轨进度保了下来。
2023年,龙运隧道提前118天贯通,刷新了马来西亚复杂地质下的施工纪录;北加河特大桥合龙时,误差控制在1.3毫米以内,远低于国际标准。那天现场正下着雨,中国工程师在雨里一毫米一毫米地校准最后一段轨道,围观群众站在不远处,谁也没吭声,等到最后一块轨枕落地,他们忽然鼓起掌来——那不是客套,而是心里踏实了。这事终于快成了。
到了2025年,距离项目复工已经过去六年,整个铁路建设按部就班,进展顺利。7月12日,全线最长、施工最复杂的云顶隧道顺利贯通,这是项目中最难啃的硬骨头,连这个都搞定了,意味着整体技术瓶颈已经跨过去了。如果按现在这个节奏推进下去,2027年实现全线通车,基本没有悬念。那时候,马来西亚东海岸的运输格局将被彻底改写,从巴生港到吉兰丹,不再是地图上的概念,而是实际可跑的通勤路线。
回头看看这一路的波折,有人喊“契约精神”,有人谈“诚信社会”。
但放眼一圈,真正能不翻脸、不撂挑子、按合同把事干到底的,还真就只有中国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