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乌东地区,俄军攻势凌厉,对红军城形成合围之势,成功围困乌军至少两个旅的数千兵力。在这一过程中,乌军防线迅速崩溃,部队陷入混乱,几乎未能对俄军的推进形成有效抵抗。一夜之间,俄军突击距离超过10公里,且基本未遭遇像样的抵抗,这种巨大反差不仅让外界对乌军的战斗力产生严重质疑,也引发了西方媒体的强烈不满。
美国主流媒体如《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纷纷发表评论,对乌军的表现提出严厉批评。这些媒体认为,乌军作战体系已陷入混乱,而乌军总司令瑟尔斯基难辞其咎。瑟尔斯基战术呆板,缺乏灵活性与创新性,且过度干预一线作战指挥,导致乌军各级部队协同作战能力严重受损,整个作战体系无法正常运转。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乌克兰首次面临对军事领导层的质疑,此前总司令扎卢日内已被更换,但新上任的瑟尔斯基似乎也未能扭转战局。如今,西方对瑟尔斯基的领导能力逐渐失去信心,要求其下台的呼声日益高涨。
事实上,乌克兰在战场上的溃败并非仅仅是总司令一人的问题。经过长时间的战争消耗,乌克兰战争潜力濒临枯竭。国内经济遭受重创,军事装备和物资补给不足,兵源短缺且士兵训练水平参差不齐,这些因素严重削弱了乌军的作战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更换军事领导层,也难以在短期内改变乌克兰在战场上的被动局面。
随着局势的恶化,北约的态度也发生了明显转变。北约秘书长近日公开宣称,准备承认俄罗斯对乌克兰部分土地的实际控制。这一表态与北约过去坚决反对俄罗斯 “吞并” 乌克兰领土的立场形成鲜明对比,标志着北约在乌克兰问题上的战略考量出现重大调整。
北约意识到,尽管过去向乌克兰提供大量军事援助和支持,但乌克兰在战场上表现越来越差,已逐渐失去继续有效抵抗俄军的能力。继续投入资源,不仅难以改变战局,还可能导致北约与俄罗斯关系进一步紧张,甚至引发更大规模冲突。
因此,北约开始考虑通过承认俄罗斯对部分乌克兰领土的控制,推动俄乌双方进行和平谈判,以实现地区稳定。这一态度转变对乌克兰而言无疑是沉重打击,长期以来,乌克兰将加入北约作为国家安全重要保障,并期望在北约支持下收复失地,如今北约立场变化意味着乌克兰可能不得不面对以土地换和平的现实,这将对乌克兰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造成巨大损害,也可能引发国内民众强烈不满和政治动荡。
2025年8月15日,美国总统特朗普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将在阿拉斯加安克雷奇市的埃尔门多夫-理查森联合军事基地举行会晤,这是两位领导人时隔6年的首次面对面会谈。
此次会晤选址颇具深意,阿拉斯加曾是俄罗斯殖民地,1867年售予美国,距离俄罗斯领土最近处仅88公里,既是北美防空的第一道防线,也是俄美在北极资源开发和航道利用上的经济利益交汇点。特朗普在会晤前曾表示,会谈将聚焦结束乌克兰战争,可能涉及 “对双方都有利的领土交换”,而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未被邀请,这使得会晤从一开始就充满了地缘政治的张力。
会晤面临的安保压力堪称前所未有。多渠道情报显示,乌克兰正计划采取挑衅行动破坏会谈,部分支持乌克兰的激进组织甚至可能暗杀普京。更令人警惕的是,英国军情六处向俄方发出警告,称泽连斯基等人在闭门会议中讨论利用 “非对称措施”,包括恐怖袭击或暗杀等手段。
此外,国际刑事法院2023年发布的对普京的国际通缉令,也让安保形势更趋复杂。普京的行程安全同样备受关注,其专机从莫斯科到阿拉斯加需10到11小时,乌克兰特工可能在中途发难,迫使俄军对沿途空域严密防护。最终,会晤地点选在军事基地,既出于安全考量,也被解读为美国展示军事实力、对普京进行心理施压的一种方式。
为确保会晤安全,美俄两国打破常规,构建了多层次的联合防御网络。
最外层,美军F-35战机与俄罗斯米格-31BM战斗机在500公里外巡航,打破了两国空军长期对立的状态,在同一空域保持安全距离并协调行动。中间层,距离会晤地点50公里左右,部署了美国 “萨德” 反导系统和俄罗斯S-400防空系统,搭配移动式C-RAM防空系统,形成应对空中和弹道威胁的全方位网络。核心层,在15公里防空圈内,美国特勤局与俄罗斯联邦警卫局的特工并肩作战,建立严密防线,每天进行情报共享和协调会议,制定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
特朗普提出的在冰川背景下与普京握手的要求,进一步增加了安保的复杂性。这一想法虽带有强烈的政治象征意义——借冰川的洁白纯净寓意美俄关系 “破冰”,并为自己的竞选连任积累宣传素材,但冰川地区地形复杂、天气多变,且远离主要安保设施。为此,安保团队提前全面勘察区域、建立临时防线、增加空中巡逻、严格管控媒体,并制定了详细的应急预案,在满足政治需求的同时守住了安全底线。
在会晤背后,美俄的核威慑力量形成了隐形博弈。俄罗斯将核三位一体战备状态提升至高度戒备,其战略核力量现代化装备占比已达95%,会晤前夕还将在新地岛试验场试射核动力巡航导弹 “海燕”,该导弹具备近乎无限的航程和高精度打击能力,向美方传递了强硬的战略威慑信号。
美国则加强了B-1B战略轰炸机的活动,这款正在进行大规模升级的战略轰炸机频繁在阿拉斯加附近空域活动,部分路线直指俄罗斯边境,展现了美国在合作姿态下的战略警惕。双方的核力量既增加了会晤的紧张氛围,促使谈判更趋谨慎,也成为各自手中的谈判筹码,体现了 “以实力为基础” 的外交策略。
会晤期间,美国在阿拉斯加举行的 “北极边缘” 和 “极地匕首” 军事演习,更添几分博弈色彩。“北极边缘” 从8月1日持续至31日,旨在支持北极地区防御任务;“极地匕首” 则在会晤当天拉开帷幕,由海豹突击队等特种部队参演,被解读为美国 “以压促谈”、彰显实力的手段。对此,俄罗斯以试射 “海燕” 导弹回应,展示了不惧压力的决心。这些军事活动虽加剧了紧张氛围,却也促使双方在谈判中更趋务实。
这场会晤已成为美俄关系史上的重要事件,它既是一次外交活动,也是一场战略博弈。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两国关系的长期走向,仍取决于在核心利益上的立场与行动,合作与竞争并存的模式或将持续影响着全球地缘政治格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