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到一则新闻,令人心寒又无奈:
93岁的老父亲被8个子女当“皮球”踢,无人愿养,最后还是靠检察院、法院和村委会多方联手,才让老人有了安身之所。
![]()
这事儿像一根刺,扎进了无数人的心里,让人忍不住想问:
养儿防老,咋就成了“养儿成债”?
李老汉的遭遇不是个例。过去常说“多子多福”,可如今在一些家庭里,“多子”反而成了推卸责任的借口。
8个子女各有各的难处:有的说经济紧张,有的说身体不好,有的在外地顾不上……
听起来似乎都“情有可原”,但细想之下,这些不过是逃避的托词。
一个老人辛苦拉扯大8个孩子,到老却无人愿管,这不仅违背了人伦道德,更是法律的失职。
子女不愿赡养父母,背后藏着多重原因。
首先,传统孝道观念在淡化。
过去“父母在,不远游”“百善孝为先”是刻在骨子里的规矩,如今在快节奏的生活和功利主义冲击下,很多人把“孝”字抛在了脑后。
其次,子女之间攀比、推诿的心理作祟。
“凭什么让我多承担?”“别人都没管,我也不管。”
这种心态让亲情变得斤斤计较。
再者,部分人把养老当成“负担”,只看到父母的衰老拖累,却忘了他们曾经的付出与牺牲。
但法律不是摆设。
《民法典》明确规定,成年子女有赡养年老父母的义务,不赡养可能面临罚款、拘留甚至刑事责任。
台前县检察院支持李老汉起诉,正是法律威严的体现。
可法律能惩罚不孝,却难以修复亲情裂痕。
调解现场,检察官、法官、村干部从法理、情理入手劝说子女,最终达成和解。
这提醒我们,解决赡养纠纷,既需要法律兜底,更需要道德感化。
要避免类似悲剧重演,得从多方面发力。
一方面,法律要“长牙齿”。
对恶意拒养者,不能止于调解,该处罚的处罚,该曝光的曝光,让不孝者付出代价。
另一方面,道德教育不能缺位。
学校、社区应多宣传孝道文化,从小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
媒体也该多报道正能量案例,扭转“养老靠钱不靠心”的错误观念。
李老汉的故事有个还算圆满的结局,但更多老人的困境仍在继续。
当我们指责子女不孝时,也该反思:
如何让“老有所养”不仅停留在口号上?
或许,答案就在每个人的行动中。
对父母多一份耐心,对社会多一份责任,对法律多一份敬畏。
毕竟,今天我们对老人的态度,就是明天子女对我们的镜子。
周三安好!
感谢你读到最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