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央视播出的纪录片《攻坚》第四集里,有一段关于福建舰的画面,让不少人开始议论纷纷。画面显示舰载机降落后,得从甲板上绕道,压过一号和二号弹射轨道才能停稳,这就意味着回收飞机的时候,弹射起飞得暂停。要是真想同时起降,风险太大,得优先安全。网上有人直接说这是技术短板,甲板布局有问题,但仔细想想,这事儿没那么简单,得从航母的设计和实际限制说起。
福建舰是中国第一艘电磁弹射航母,排水量8万吨级,全长320米左右。下水是2022年6月,海试从2024年5月开始,到现在2025年8月,已经进行了多次出海测试,包括动力系统和电磁弹射的验证。央视这个片子,本来是展示建造过程和技术突破的,结果无意中露出的甲板调度细节,让人注意到回收和起飞的协调问题。舰载机着陆后,顺着斜角甲板滑行,拦阻索拉住它,然后得掉头进停机区,但路径正好挡住前面的弹射轨道。要是弹射位上有飞机准备起飞,就得等回收完了再动。
为什么会这样?主要因为电磁弹射器的长度。福建舰的弹射轨道近110米,比老式蒸汽弹射长不少。美国早期的福莱斯特级蒸汽弹射只有65米,小鹰级早期81米,空间富裕点。但福建舰为了追求更强的弹射能力,轨道拉长了,在有限的甲板上,挡焰板和升降机位置就挤到一块去了。回收飞机得从边上走,避不开弹射通道。法国未来的PANG航母也面临类似情况,因为吨位和福建舰差不多,都是8万吨级,布局冲突在所难免。
对比美国的航母,就能看出来规模的影响。尼米兹级和福特级排水量10万吨,舰长更长,弹射器和升降机之间有足够空间错开,能在回收的同时继续起飞准备。当然,这不是说福建舰落后,美国那些大航母也是经过多年迭代才优化到那步。小鹰级后期,美国改了升降机轮廓,切角设计缓解了部分干扰,但那需要时间和改动。福建舰从设计到建造,周期紧,2022年下水后就直奔海试,没法大动结构。
这算不算短板?得看从什么角度。单纯看灵活性,是有点牺牲,但设计取舍是为了最大化整体作战能力。福建舰的斜角甲板长230米,比辽宁舰和山东舰的205米多出不少,这让着陆更安全,适应重型载荷。左舷还布置了全长电磁弹射,能高强度多方向放飞。代价就是回收路径和起飞点重叠,得暂停弹射避免碰撞。海军追求的是单批次出动率高,而不是非得每时每刻都起降并行。在实战中,航母编队通常分阶段操作,回收阶段暂停起飞不算大问题。
从全球航母历史看,没哪艘是完美无缺的。苏联库兹涅佐夫级为了装导弹,机库小了,载机少;英国女王级省钱用滑跃起飞,放弃弹射;法国戴高乐号甲板空间浪费多。美国自己从蒸汽到电磁,也权衡过弹射长度和甲板布局。福建舰这种选择,其实是战略需要的结果。中国海军起步晚,从辽宁舰改造,到山东舰国产,再到福建舰弹射,每步都稳扎稳打。8万吨级是过渡,未来核动力航母吨位更大,空间充裕,就能实现无干扰起降。
央视片子曝光后,网上讨论热烈。有些人担心这影响战斗力,但专家分析,这是正常工程妥协。福建舰的目标是尽快形成战斗力,2025年已完成多项海试,包括5月1日的首次出海8天,测试航行性能;5月26日下水三周年,又出海验证设备。到7月底,电磁弹射歼-15T画面公开,服役不远。海军表示,福建舰有望集齐航母五件套:制空、制海、预警、电子对抗、反潜,搭配歼-35和空警-600,提升编队感知和打击范围。
当然,布局问题不是没优化空间。理论上,缩短弹射器20米,能错开挡焰板和升降机,但那会弱化弹射力,与初衷不符。或者后移升降机,像美式那样,但机库比例变,调度新麻烦。建造中已多次调整,延误几年不值得。海军选择当前方案,是基于当前环境合理。
外界质疑多来自不了解背景。有些报道说福建舰甲板有裂痕,但专家澄清那是流水测试痕迹,不是质量问题。航母建造复杂,测试阶段正常。福建舰从2024年5月海试开始,到现在多次出海,进度稳。国防部确认,一切按计划推进。
长远看,这曝光是好事。让公众了解航母不是神话,有取舍。福建舰开启电磁时代,下一代核航母会吸取经验,舰长延长,布局优化,实现比尼米兹更强弹射和无干扰起降。到时,今天的争议就成过渡尝试。
央视这个意外曝光,不是揭短,而是展示真实。福建舰甲板布局不完美,但符合实际需求。海军发展步步为营,从无到有,到现在三航母,实力可见。未来,中国航母会更强,护卫海洋权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