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是一场关乎于国运的战争。
23日,特朗普正式发布“AI行动计划”,这份长达23页的文件包括超出90项行政建议,全力助推人工智能,和中国一较高下。
全世界都知道,中国站在了这一次科技革命的潮头,而中国这次并不是简单的弯道超车,而是厚积薄发。
早在40多年以前,中国改开之初,就有人默默在为中国的人工智能打地基,他就是中国人工智能的奠基者,中国AI教父:张拔。
张钹,1935年出生于福建省福清县。他的祖父张纲为前清贡生,担任过福清县农会会长,并创办了小学,父亲张瑞樵也是投身教育事业的爱国人士。
1953年以数理化满分的成绩考上清华大学,按照国家的对人才需求,去了自动控制系,研究飞行器。
1955年夏,张钹任班长
那时候的清华飞行器专业,学生很少,一个班里只有10学生,也没配套的老师和教材。国家只能找来一位计算机教授,还有一位苏联自动化专家教他们。
当时国家缺人,缺技术,什么都没有,他们这批人最重要的使命,其实就是成为清华的老师,先把学校建设起来。
1957年与钟士模教授、苏联专家苏其林
因此在张钹事业的前20年,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平地起高楼,从无到有。后来环境好了,43岁的张钹遇到了事业上的一个岔路口。
一边是他干了很多年,眼看前途一片大好的自动化专业。另一边是新成立的计算机系里一个谁也说不清的陌生方向,叫人工智能。
那时候,人工智能这个词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听都没听过。全世界搞这个的人,心里也没什么底。
他看了很多国外的资料,最后,人工智能这个方向抓住了他。他认定这就是未来,是中国不能错过的一班车。他决定用后半辈子,给国家推开这扇门。
现代的中国人,走到哪里都抬头挺胸,有祖国给我们做后盾。可是那个时代的中国科技人,免不了要处处求人,到处低人一头。
他要深入研究,就要到美国去学习先进的技术。当时的美国科学家,见他就问:
“你们是从中国来的?知道什么是人工智能吗?”
他本来是去学习请教的,没想到这次经历,会让他感受到一种刺痛。1980年他到达美国,发现西方已经研究人工智能长达20之久。
他明白,技术上落后,不光是发展慢,连跟人平等说话的资格都没有。从那天起,他把所有精力都用在了研究上。
但他知道一个人闷头搞不行,需要有人交流讨论。他跟远在北京的同事张铃教授,用最老派的方式,航空信,来一起搞研究。
一封信从美国寄到北京,再从北京寄回来,一来一回要二十多天。他每一封信都用很薄的纸,字写得密密麻麻,还要把纸张数量控制在五张以内,生怕超重多花钱。
就在这样漫长的等待和一笔一划的交流中,一个全新的算法思路慢慢清晰起来。经过无数次跨洋的反复推敲,一篇论文终于写成了。
这篇论文,就是对当初那句“你们搞不明白”的最好回答。它向世界宣告,人工智能这个东西,中国人正式进场了。
1982年张钹访美结束的送行宴
要让AI在中国真正生根发芽,必须从头开始,建起自己的一套东西。1984年,他带头建起了中国第一个智能机器人实验室。
他记得特别清楚,当听说中国进口的第一台工业机械臂运到机场时,他兴奋得不得了。他亲自跟车去机场,把这个宝贝疙瘩接回了清华园。
1983年筹建智能机器人实验室时,老师们与实验员合影
到了1990年,他主持筹建的“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运行。这是中国第一个专攻人工智能的国家级实验室。
从这个时候起,中国的AI研究总算有了自己的大本营。但是进入21世纪,技术上看不到突破,商业上用不起来,整个行业都死气沉沉。
怀疑的声音到处都是,连圈子里的人都开始动摇。“张老师,你都65了,还准备在黑夜里走多久?”
作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主任,张钹压力非常大。但他比谁都明白,越是这种时候,越不能松劲。他总是跟人说,人工智能,不可能一口吃成个胖子。
1997年6月
那个年代中外条件差距太大,很多精英学子出国不仅是为了挣钱,而是国内根本没有对应的高端产业。
张钹看着学生纷纷出国,他意识到自己不再只盯着眼前的成果,而是把眼光放得更远,他要做的是为国家留下火种,培养下一代人。
1986年8月张钹应邀访问英国爱丁堡大学
他不止一次地说,就算我这一代人看不到人工智能再火起来的那天,也一定要为国家留下一批接班人。
有个下雨的晚上,他第二天就要出国了,但还惦记着一个博士生的论文,就冒着大雨跑到学生宿舍,非要再讨论几个细节才放心。
1991年张钹与博士生合影
他教书非常严格,但对人很好。给新生做报告,他会提前自己骑车去大礼堂,把自己的电脑和投影仪一遍遍地试好。
开会的时候,他从来不看手机,总是全神贯注地听。在他手下,一批批的年轻人成长了起来。他亲自带毕业的博士生就有七十多个。
他就像一个守着火堆的人,在最冷的时候,小心地护着那点微弱的火光。他用自己的坚持,对抗着整个大环境的悲观。
时间到了2012年以后,深度学习技术有了大突破,人工智能的春天说来就来。
当全世界再次为AI疯狂的时候,人们发现,中国不但没有掉队,反而追得很快,成了这个领域里一个谁也无法忽视的角色。
1992年在清华大学
这一切能发生,离不开张钹和像他那样的老一辈科学家,在那个漫长冬天里的苦苦支撑。正是他们守住了火种,带出了队伍,中国的AI才能在春天来的时候,迅速成长起来。
现在,他带出来的四代学生,已经遍布中国人工智能的各个角落,成了公司老板、技术大牛和学术带头人。
2018年团队师生合影
75岁的时候,他还坚持做复杂的数学题。
80岁那年,他拿了CCF终身成就奖,还开玩笑说,80岁减去一个甲子,正好20岁,我还是年轻人,我得再干点事,才对得起这个奖。
他真的做到了。就在今年,90岁的张钹,依然在一线思考,提出了“第三代人工智能”的理论框架,为这个领域的未来划出了一个新的方向。
清华大学也用他的名字设立了奖学金,让他的精神传下去。几年前,又有一批外国学者来清华,参观张钹他们建立的那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看完之后,一个学者由衷地感叹,这里的设备也许不是世界第一,但你们中国人的研究思路,已经走到世界前面去了。
四十多年前,那句带着轻视的“你们懂AI吗?”和今天这句真心佩服的“你们的思路走在了世界前面。”
这两句话之间,隔着的是张钹一辈子的时间。他用自己的远见、坚守和耕耘,为国家,也为自己,清清楚楚地回答了那个最初的问题。
回头看看,会发现很多了不起的事情,开始时并没有什么宏大的计划。它往往就源于一个人,在一个不起眼的十字路口,做出的一个不被理解的选择,然后用一辈子去坚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