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社会实践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2025年7月26日,山东科技大学“赢”油心生“三下乡”志愿服务队来到了位于山东省东营市的胜利泵厂,开启了“行业探索,访企拓岗;紧跟总书记步伐,回望‘胜利’之路”社会实践活动。科技创新从来不是遥不可及的实验室成果,而是实实在在改变着产业面貌的实践力量。在胜利泵厂,我们感受了机械创新的力量,亲眼见证了“一泵破万难”的宽幅电泵与永磁同步电机这颗工业“心脏”;也着眼未来,确立下访企拓岗、奉献社会的理想坐标。
胜利泵业宽幅电泵:“一泵破万难”革新石油开采格局
在石油开采领域,复杂油井的砂粒磨损、腐蚀结垢及极端环境适应性差等问题长期制约行业发展。胜利泵业研发的宽幅潜油电泵横空出世,以多项技术突破为这些难题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凭借显著的技术创新与产业价值,成为推动石油开采行业升级的重要力量。
宽幅潜油电泵的技术革新体现在多维度突破上。其核心优势在于实现“1套抵10套”的效能跨越,凭借超强适应性和多功能集成设计,大幅减少设备投入种类与数量,从源头降低采购成本,同时简化操作维护流程。在抗损耗性能方面,研发团队选用高强度耐磨耐腐蚀材料制造关键部件,并辅以特殊表面处理工艺,使油井换泵次数降低约50%,显著减少因设备更换导致的停产损失和维护开支。针对极端工况,宽幅潜油电泵通过优化密封结构、升级保温材质和提升耐温性能,成功突破沙漠高温、极地严寒等恶劣环境限制,实现稳定运行。智能化系统更是一大亮点,设备搭载的故障预警远程诊脉系统可实时采集温度、压力等运行数据,通过云端分析提前预警潜在故障,为预防性维护提供精准依据。
在产业价值层面,宽幅潜油电泵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设备投入成本降低的同时,开采效率大幅提升,原油产量平均增加10%以上,为油田企业带来可观收益。社会效益同样突出,其低能耗特性精准契合国家节能减排政策,助力石油行业绿色转型。更重要的是,该设备让以往难以开发的高难度油井资源得以有效利用,直接增加国家石油储备,为保障能源安全提供了技术支撑。
永磁同步电机:以创新突破重塑工业“心脏”效能
在工厂车间与新能源设备中,电机如同“心脏”一样维系着生产运转。传统电机普遍存在发热严重、易磨损、维修繁琐等问题,直接制约生产效率。而新一代永磁同步电机通过一系列针对性创新,正以“一机多用”“耐用增效”的显著优势,为工业生产带来革命性改变。
永磁同步电机的核心突破在于实现了“一机适配多场景”的功能升级。新型永磁同步电机通过可调节磁铁排列方式,单台设备即可满足多种转速需求,相当于整合多台传统电机的功能,大幅降低采购成本的同时,减少了设备维护工作量,为生产流程减负增效。其耐用性与智能化的双重提升成为突出亮点。研发团队采用新型磁钢材料与碳纤维保护套,使电机使用寿命延长近一倍;内置的智能传感器可实时监测设备状态,通过手机APP就能精准推送预警信息,让维护从“被动抢修”转向“主动预防”。这种从材料升级到智能管理的全方位改进,有效减少了停机损失和维修费用,受到一线技术人员的广泛认可。在极端环境适应性上,永磁同步电机表现同样出色。经过特殊冷却系统优化后,电机在高温车间连续运转8小时,温度较传统型号降低15度左右,彻底解决了过热停机难题,保障了极端环境下的生产连续性。
在实际应用中,创新成果已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效益。新能源汽车厂反馈,搭载新电机后车辆续航里程增加十几公里;注塑车间的电费单显示,每月可节省数千元能耗支出。更重要的是,其优异的环境适应性让企业得以承接沙漠地区设备配套等特殊订单,拓展了业务边界,重塑了工业“心脏”的运转效能,彰显了以务实创新推动产业升级的发展逻辑。
访企拓岗:以青春匠心,解人才密码
在胜利泵业智能车间的轰鸣声中,一场关于未来人才培养的深度对话正在上演。山东科技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和工业设计专业”赢“油心生实践团穿梭于精密加工中心,胜利泵业人力资源总监在实践团的采访中道出产业心声:“我们渴求的不仅是技术执行者,更是能引领行业变革的创新引擎。机械专业的边界正在消融,精通机械设计、智能控制与新材料应用的复合型人才,才是破局的关键。”
企业需求图谱清晰描绘出未来工程师的成长坐标。智能装备研发岗急需掌握流体力学与AI算法的跨界人才;先进制造工艺岗渴求熟悉3D打印与纳米级加工的技术先锋;现场技术服务岗要求兼具机械功底与大数据分析能力;特种材料研发岗专攻极端环境材料创新。“过去靠老师傅的手感耳力,现在要凭频谱数据说话!”段又慈同学在实践笔记中写道:"当演算纸纸上的微分方程化作监控屏上的跳动波形,知识和机油钢铁终于在实践中相见。”当队员李诗睿抚摸着温热的泵体外壳,现场见证模块化抽油泵的革命性突破后,她终于领悟机械工程师的深层使命:“我们设计的每个轴承、优化的每段流道,都在为亿万人生活的光明与温暖奠基。”暮色中的胜利泵业厂房,既是机械创新的战场,也是青春报国的课堂。
成长之旅:让公式有温度,让责任有重量
为期三天的胜利油田实践,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专业知识的实际价值与肩负的社会责任。在电泵组装车间,课本中的“永磁同步电机”变成了眼前的银色部件,而“女工特别班”的技术员们用精准的操作颠覆了我们对油田劳动的刻板印象。班长王姐的话让我们意识到,现代工程技术已从“体力型”转向“智力型”,这正是大学生发挥专业优势的舞台。在采油区,新式宽幅电泵与老式“磕头机”的对比让我们震撼——技术进步不仅能提升效率,单台设备年节电量甚至相当于50户家庭的用电量。这让我们明白,专业学习的每一小步,都能为社会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
最难忘的是参与电泵对齐的实践。在师傅的指导下,我们第一次感受到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差距。盲目拧紧螺栓导致偏差,试机时的异常振动让我们深刻体会到细节的重要性。甘师傅教会我们,真正的技术不仅在于理论,更在于对细微触感的把握。当组装的电泵运往油田时,我们终于理解了“工程师的社会责任”——它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让每个零件更可靠,每度电更清洁,用专业能力为社会创造价值。
回程的车上,同学们自发讨论起这次实践的经历。当年轻的眼睛真正看见社会的需求,书本里的公式便有了温度,肩上的责任也有了重量。这次实践让我们从旁观者转变为建设者,更坚定了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的信念。
三天的实践让我们收获的远不止技术知识。站在轰鸣的车间里,摸着温热的电机外壳,我们第一次真切感受到:每一个技术参数的优化,每一次材料工艺的突破,都在为行业创造着真实的价值。当青春与行业需求相遇,当知识与社会责任共鸣,这便是最好的"拓岗":不仅拓开就业之路,更拓开青年学子心怀家国、脚踏实地的成长之路。这段旅程的终点,恰是我们成为"新时代工程师"的起点。
(作者:张裕泽 段又慈)
责任编辑:韩璐(EN053)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